上周三傍晚,咨询室的门被轻轻推开,5岁的乐乐躲在妈妈身后,小手紧紧攥着衣角,头埋得低低的。妈妈陈姐眼圈泛红:“老师,他最近像变了个人——在家稍不如意就哭闹打滚,幼儿园说他总躲在角落不说话,我和他爸加班回来累得不行,忍不住说他两句,他就更犟了……是我们把他惯坏了吗?”
「不是孩子“变坏了”,是他在等一句“我懂你”」
第一次沟通时,陈姐反复说:“我们拼命赚钱就是为了他,可他怎么这么不懂事?”而乐乐在沙盘游戏里,把所有“小人”都埋进沙子,只露出一个孤零零的背影。我们通过家庭互动观察发现:陈姐夫妻平均每天和乐乐有效沟通不到10分钟,孩子分享幼儿园趣事时,他们总说“别烦,爸妈在忙”;孩子摔倒哭了,第一反应是“不疼,站起来,真娇气”。
其实,孩子的“对抗”藏着未被看见的需求。父母的情感支持,是孩子安全感的“定海神针”:0-6岁的孩子无法独立处理情绪,当父母忙于工作忽略回应、用“指责”替代“倾听”时,孩子会觉得“我的感受不重要”,进而用哭闹、沉默或对抗来“呼救”。很多家长像陈姐最初那样,把孩子的行为问题归为“调皮”“任性”,却没发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对父母情感缺失的无声回应。
3周后,家里的“火药味”消失了
我们没有急着教乐乐“懂事”,而是先陪陈姐夫妻做了两件事:
✅ “情感回应练习”:每天留15分钟放下手机,蹲下来听乐乐说“废话”(哪怕是“今天积木倒了三次”),回应时加上“妈妈看到你有点难过”;
✅ “暂停信号约定”:当父母累到想发火时,和乐乐约定举“暂停牌”,各自冷静5分钟再沟通;
✅ 家庭小游戏:每晚10分钟“抱抱时间”,睡前互相说“今天我喜欢你的一个瞬间”。
3周后陈姐发来消息:“现在乐乐会主动说‘妈妈你今天累了吗’,昨晚还把小饼干塞我嘴里说‘给辛苦的妈妈’。原来不是他不懂事,是我们从没教他怎么表达爱啊……”
我们帮父母做“有温度的情感支持者”
如果你的家庭也有这些困扰:
▪️ 孩子总哭闹、发脾气,你越说“不许哭”他哭得越凶
▪️ 孩子不主动分享心事,你问多了他就说“烦”“不知道”
▪️ 你明明爱孩子,却总在疲惫时忍不住指责,事后又自责
别再纠结“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也别责怪自己“没做好父母”——情感支持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学习的。
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愿意学习的父母。孩子需要的从不是“不犯错的大人”,而是“愿意看见他、回应他”的温暖陪伴。我们在这里,陪你和孩子一起把“对抗”变成“拥抱”~



专业 · 权威 · 创新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0999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