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目前,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但抑郁症的就医率依然很低!

  为什么抑郁症的就医率这么低呢?为什么这么多人没去寻求心理咨询呢?  ?

  以下内容来自知乎作者:东方明见心理,他的回答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下原因!

  我想从“抑郁症的特点”和“人们为什么不寻求专业帮助”两个方面回答您的问题。

  1.抑郁症的特点

  抑郁症的症状与普通人的心理有重叠,人们很难将这些症状与“病”联系起来,导致了抑郁症的求助率和治疗率非常低。

  江光荣老师在《心事·心病·心疗》直播中提到抑郁症有隐匿性。不是说患者刻意隐瞒,而是抑郁症本身难以识别。

  抑郁症有以下五种特点:

  ① 情绪低落。没有理由就是想哭,看到什么都觉得伤心。

  ② 思维迟缓。感觉脑子转不动,像个老年人一样会忘事儿,对一件事很久反应不过来。

  ③ 看法消极。对自我评价低,觉得自己“又丑又笨又没有运气”;对他人看法消极,甚至是愤怒敌意,觉得“外部世界跟我有什么关系”,他们“不肯帮我,也帮不了我”。

  ④ 活力降低。缺乏精神和力气,什么都不想干。最严重的情况是连给自己起身倒杯水都懒得做。

  想一想上面的四个特点,你平时

  有没有出现过?

  有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有没有觉得自己思维迟缓脑子变笨了的时候?

  有没有看法消极,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有没有什么也不想干的时候?

  所有这些特点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有体验,很难识别其实已经是抑郁的症状了。这就是抑郁症的隐匿性,“大隐隐于市”。

  江光荣老师多年的大学生自杀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有很多因为抑郁症自杀的大学生,在生前患有抑郁症时根本没有被识别出来,也没有得到任何专业帮助和治疗。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人认为这是病。

  没有人说“你抑郁了”,都是说“你最近太累了”,“你去吃点好的,最好休息两天”,“你明天放假,你的事我帮你做了”。这就是我们平时对周围那些可能有抑郁的人的反应,抑郁症的隐匿性就是如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差不多都不认为这是病,都不会往“病”上想,这导致了抑郁症的求助率和治疗率非常低。

  2.人们为什么不寻求专业帮助?

  江光荣老师团队发现,影响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帮助的原因主要有二:

  (1)面子,也就是羞耻心,觉得求助是很丢脸的事;

  (2)咨询师能不能帮到我?我能不能得到好的帮助?

  国外对比亚洲人和西方人求助行为的研究发现亚洲人对专业求助更保守,主要由于文化因素:儒家文化是一个耻感文化,东亚人容易把看心理医生当成一个让人丢脸的事。

  一个人从心理问题的发生、出现、表现、应对以及去求助是一个纵向发展过程,我们要从这个发展过程去看人的求助行为。从这个角度,他们提出了一个三阶段模型,即:“心理求助决策—阶段模型”。

  阶段一:认识到有心理困扰,但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问题知觉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有三种线索可以促使他认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个人情绪上出现问题;发生人际冲突;周围人的善意提醒。这些都能够让他认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更多的人是发展了一套防御方式:你说我有问题,那是因为你跟我过不去。

  当心理上的痛苦,工作、学习、生活上的效率迅速下降,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

  阶段二:自己想办法调节——自助评估阶段

  几乎每个人在意识到自己有问题的时候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助,自己想办法调节。

  有三个变量会影响自助评估的结论:

  第一,希望缓解的目标,人们会根据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来判断能不能自己应对;

  第二,问题严重性的判断;

  第三,应对资源的判断,简单来说就是判断自己能不能搞定。

  经过这个评估,他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1)“我”是不是可以独立靠自己来对付?

  (2)如果“我”不能自己处理,这问题可不可以放在那里不管(后果严重吗)?

  只有当两个问题答案都为否时,即:他既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应付,如果放任不管还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当事人才可能想到求助于外在力量。这时进入第三阶段。

  阶段三:寻求哪种外在帮助——他助评估阶段

  个体已经决定求助于个人之外的力量之后,决定向哪一种外在力量求助,这些外在力量可以是家人、朋友等,也可以是心理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员。

  因此,在求助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出口”,一些选择。只有前面所有出口都被“堵住”的情况下,他才会向专业机构和人员求助,当然这也是一个一般模型,并不排除例外。

  最后,希望看到这个回答的你具备更加敏锐的意识,在发现身边人的状态符合抑郁症症状时意识到Ta可能很难靠自己走出来,需要专业的帮助。不要歧视,给予关心和支持,说服Ta去寻求专业帮助。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