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最近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互动,是一个大概幼儿园大的孩子坐在娃娃车上玩着玩具,但孩子在玩闹的时候,因为希望妈妈注意到自己,但妈妈正忙着跟身边的人聊天,所以孩子有一点点小小的不开心,就用自己拿着玩具的手,轻轻敲了妈妈一下。

  这时妈妈的第一个反应是:“你再打妈妈,妈妈回去就修理你喔!”

  虽然接下来,母子并没有爆发更激烈的互动,他们的关系看起来也很不错,妈妈不是真的有很严重的暴力倾向或风险。

  只是这样子的一句话,却让我反思在亲子关系中的互动。

  你再??我就??

  听起来,妈妈说的:“你再打妈妈,我就…”,可以猜测孩子会这样“打”妈妈,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而是反复地出现。

  所以妈妈也因为反复的纠正但却无效的感觉,而搞得脾气很毛躁。

  只是有两个点需要讨论的:

  第一,孩子这样子“打”妈妈,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

  阿德勒学派学者Dreikurs提到“四个错误目的的不良行为”,其中包含:“获得关注、寻求权力、寻求报复、表现无能”。这个理论的意思白话来说,就是孩子在表面上的不良行为背后,其实是有一个行为的目的/动机存在。

  以这个地铁上的亲子互动为例,我推测孩子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寻求妈妈的注意,只是孩子一直用声音、眼神、各式各样的方式,都没有办法达到这个目的,最后孩子选择用“打妈妈一下”。

  这时,妈妈回头了,也真的“注意到孩子”了。虽然这个“注意”是责骂、是不舒服的,但其实也让孩子“达到目的”了,那么孩子当然会继续用这样的方式,去“吸引妈妈”的注意。

  第二,孩子的“打”是从哪里学来的?

  一方面,其实我们生而为人,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攻击的本能,也在孩子语言还没发展得那么好的时候,会有因为“讲不出来,所以就用『做』的。”也就是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用打的。

  但另一方面,看到母亲对孩子的警告是:“你再…,我回去就“修理”你。”虽然不知道妈妈说的“修理”是什么意思,但可想而知,应该是妈妈举着权威的大旗,也挥舞着比孩子更大的声音与肢体,“压过”孩子,以达到“管教”孩子的目的。

  孩子会因为妈妈的这个“修理”而比较乖吗?我相信会的。

  但只是暂时。

  而孩子学到的是什么?

  是妈妈“言教”的“不要再打妈妈”;还是“身教”的:“只要我有更大的力量,我就可以修理你”?答案不言自明。

  你再打妈妈,妈妈回去就修理你喔-失落花园|邱淳孝谘商心理师

  身为父母该怎么做呢?

  先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如果孩子要的是吸引注意力。那么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让孩子练习用正确的方式达到他的目的。

  至于,该怎么让孩子练习呢?

  1.可以先同理孩子:“你想要找妈妈对不对?”

  2.再引导孩子思考:“可是你打妈妈,妈妈我会痛痛。”

  3.再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做的事:“下次如果你想要找妈妈的话,你只要叫妈妈,或是拉拉我的衣服,我就会知道了。”

  4.最后,当下一次孩子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响应时,就能够给孩子鼓励、正增强。

  例如:当孩子透过呼叫妈妈吸引注意时,就可以直接响应孩子,让孩子背后那个想被注意到的心情被满足:“你在叫妈妈,是吗?”。甚至让孩子知道:“我喜欢你直接叫我,这样我就知道了。”

  只要知道正确的作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身为家长就不用花很多的力气,一直去“制止”,最后搞得双方都不愉快、两败俱伤。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