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案例描述
 
    王某,男,9岁,三年级学生,暑期开学转人私立借宿制学校,该生新学期经常逃离课堂躲在校园某个地方不上课,且不想住校,经班主任建议,该生父亲某日中午带该生到辅导室咨询。孩子长得虎头虎脑,胖胖的,衣着较整洁,进入咨询室的时候面带微笑,脚上比较脏,手上都是蓝墨水。接着辅导老师与孩子进行了交流。
 
“逃课的三年级男孩”心理辅导个案
 
    家长报告:王某4岁起,父母开始外出打工,一年回来两三次,长期由爷爷奶奶照管。孩子在原学校成绩很好,平时很少被打,如果犯错,基本上是说服教育。转学后怕孩子成绩跟不上,管教比较严厉,刚开学几天因想回家躲在校园没上课被爸爸狠狠地揍过一次,同时爷爷吓唬说如果再想回家而逃学不上课就不要他了,孩子才答应上课不逃学,并且本周已经坚持坐在教室里两天了。孩子自己觉得让爷爷生气了,所以想回家给爷爷道歉。
 
    班主任报告:不太守纪律,不跟随班级集体就餐,偏要单独用饭卡就餐。不太爱说话,也不太爱和同学玩,开始是一个人待着,后来就是经常找不到他。午休起床后同学都往教室走,他从宿舍出来就不见了,有时候躲在楼道的楼梯下,有时候躲在车棚里,有时候躲在花园里,就想着回家。跟他爸爸和爷爷也都交流过,但是没用,最担心的就是他晚上睡觉或者课间什么时候溜出校园,每次检查宿舍都要专门看看他。总之,哄也哄了,狠也狠了,就是不行,总感觉他不太适应住校生活。
 
    案例分析
 
    1.临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王某逃学不想上课,家长担心转校跟不上,对其管教较严厉,大部分时间住在爷爷奶奶处,社会支持系统和自我适应能力均较弱;比较害怕班主任;在班级中常常待在座位上,朋友交往较少,交往能力较弱;孩子身体健康,没有其他的生理疾病或者异常的生理反应。
 
    2.原因分析
 
    根据初诊接待观察和谈话收集的资料,以及家长、班主任报告的信息,经过分析,认为王某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寄宿制学校生活,主要是对老师有轻微恐惧,有分离焦虑。引发心理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原因和认知原因有:因为经常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被老师批评;在家中说服教育较多,不能适应半军事化的较为严格的寄宿制集体生活,自我适应能力较弱;进入新环境,和原学校的玩伴联系被割断,新的同学中缺乏朋友,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处于隔代“寄养”状态,当下家长又不够理解,所以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差;对家长将其转到较好的寄宿制学校不能理解。
 
    3.评估诊断
 
    王某的问题是一般心理问题,属于新校适应不良,主要是轻微恐惧老师和分离焦虑。
 
    4.评估诊断依据
 
    (1)根据鉴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主客观统一性、内在协调一致性和人格相对稳定性三原则,以及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型症状,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可以确定不属于异常心理范围。
 
    (2)在和辅导老师交流的过程中,能回忆起二年级当班长的时间,表现出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无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
 
    (3)孩子的问题是由现实因素(离开父母住校)引发的;孩子感到痛苦,时间不满一个月;痛苦程度基本还能在理智控制中,社会功能下降(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能基本维持正常的学习(虽有逃课,但通过说服等工作现在还可以坐在教室听课);不良情绪没有泛化(只害怕班主任,没有引起对所有老师的害怕)。
 
    5.鉴别诊断:略
 
    指导建议
 
    依据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等要求,根据王某的情况,我们制定了辅导目标。
 
    近期目标:能够正常上课,不强烈要求回家,减少对班主任的回避,增加和同学的交往,建立较丰富的友谊,初步学习人际交往技能。远期目标:学习环境适应,培养自信,增强心理健康。
 
    围绕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1.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因为王某只有9岁,因此充分使用孩子能听得懂的儿童化语言及孩子较为喜欢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同时,考虑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增加非言语行为的观察以及鼓励、澄清和归纳小结等技术的运用,再配以积极的倾听;最后表达出对他的理解(害怕班主任、没有朋友的孤单、想家等),从而结成“同盟军”。
 
    2.简单使用系统脱敏法
 
    在住宿学校的小学生眼里,班主任老师往往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力。在这些事件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态度既有温和温柔的一面,也有严厉凶狠的一面,是不断变化的,王某在此过程中逐渐担心和害怕班主任,产生恐惧心理。因为王某除了睡着之外,几乎整天都要和班主任在一起,所以尽快降低对班主任的恐惧程度是首要任务。对此,通过“做游戏”的方式简单使用系统脱敏法进行处理:
 
    第一,在讨论“游戏”规则的过程中简单建立了焦虑等级表:听到班主任的名字[10],班主任到了学校大门口[30],班主任到了辅导室门外[50],班主任进门了[70],班主任到了你的身边[100]。第二,教给王某简单的放松方法。第三,逐渐构建“焦虑等级一放松”反射。第四,布置作业:离开辅导室后自己一个人做这个游戏(教给他没有辅导老师在时应该如何做)。
 
    3.适当改变认知评价
 
    害怕班主任的主要原因是老师的态度。在交流过程中,王某说“我反正也学不好”“我就不喜欢这里”“我就是没用,(因为)我就想回家”“爸爸妈妈也不管我,不喜欢我,让我一个人住校”……这些话语当中流露出王某“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和“糟糕至极”的非理性观念,虽然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孩子当下的真实反应,但确实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基于孩子当下的思维水平,不可能做更多的阐述、辩论,所以只能通过类比、简单的解释、例外架构等方式对具体的事件(父母送他住校、老师让他站讲台上等)重新进行“定义”。
 
    4.努力改变孩子的校园生态环境
 
    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沟通,主要请班主任做三点改变(任课老师参考班主任的做法):
 
    (1)坚决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通过微笑、抚摸头部、拉手等肢体无声语言让孩子体验亲和,增加安全感。
 
    (2)在表扬或者鼓励孩子的时候表现出没有任何附加的条件,千万不要让孩子感觉有条件;表扬或鼓励一定要言之有物,言有所指,不可故意表扬鼓励,同时控制频度;注意让孩子感受到表扬鼓励是真诚的。要求孩子的时候尽量注意并做到具有“温柔的坚定”,温柔的是态度,坚定的是立场。
 
    (3)因为存在着观察式学习与替代性体验,所以班主任对其他孩子的严厉态度与做法如大省呵斥等,也会对王某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请班主任努力注意自己在学生群体面前的形象。
 
    5.努力改变孩子家庭的生态环境
 
    (1)母亲能经常在周末给孩子电话,多询问在校情况。
 
    (2)请父亲近阶段尽量多抽时间回来看孩子,特别是周末能回来陪伴,并多询问其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不要单独请老师过分严格地管教。
 
    (3)请爷爷理解孩子,其实9岁孩子住校也挺艰难的,坚决不能恐吓孩子,避免再说“再想回家而逃学不上课就不要你了”这些话语。
 
    (4)任何人不得体罚孩子,但也要注意不能无原则顺从孩子,谨防让孩子从这件事当中习得“只要我想家不上课,他们就会答应我”等不良经验,千万不能被孩子的不良状况所“控制”。
 
    (5)永远不要传达“抛弃”“不要”“不爱”等信息,要传达“不管你怎么样,我们永远爱你,永远和你在一起”的信息;同时要注意这种爱是无条件的,而非达到什么什么条件或者表现怎么样才爱他。
 
    6.辅导效果
 
    孩子离开辅导室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第二次辅导后3天,班主任报告:现在王某比较活泼,能帮班主任拿东西,黑板擦掉在地上也能主动捡起,很乐意帮班主任做事情,而且没有再逃课,上课发言还比较积极。但就是不愿站队到食堂就餐,一个人走,中午不回宿舍午休。
 
    三次辅导结束两周后,班主任反馈王某在班级表现非常好,和同学玩得很开心,学习也不错,因为是住校生,还做了个锁门的“门长”,对这个工作非常负责。家长后来电话反馈孩子说现在学校挺好的,班主任和H老师(任课老师)对他都很好,问他“要不我们还转回到原来的学校”时,孩子当时摇头说不回去。

点赞(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