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一个朋友问的。她最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感觉跟她的想象差很远。咨询师不给她具体的指导,没能提供方法解决她目前的问题。——事实上,咨询师连话都很少说。由此她产生了一个疑问,大意是: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她真正想要的是解决这个问题。而心理咨询师只能听她说说话,点点头,那么除了温暖,接纳,感觉舒服一点之外,它实际的价值在哪里?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阐述这个问题,现在翻出来,答案还能用。略作修改,作为答复。
答:
我用一句话回答——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体验。
这句话没头没脑,我讲得详细一点。
拿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举例吧。通常情况下,一个人遇到工作中的问题,他不会想到去做心理咨询。他有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可以找专门的人来帮忙。具体的问题总是有办法的;如果是缺乏资料,他就去检索;缺乏认识,他就去调研;缺乏人手,他就去要人。缺乏方法论;他就去学习……当然,如果这个问题确实超出了他的能力,他还可以考虑换一份工作。
这些情况,你都不会想去做心理咨询。
你找心理咨询师,一定不是为了具体的「工作建议」。你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工作的范畴本身。换句话说,我们假定你在求助心理咨询的时候,所有具体的解决方法已经考虑过了,要么是条件不足,要么是效果不好。再给你这些建议,不仅多此一举,也显得黔驴技穷:咨询师就会这些!
没什么不好承认的:大多数情况下心理咨询师都很「没用」,能想到的来访者都知道,想不到的来访者也知道……他们真拿不出更高明的办法了。
这时候,不如直接说:我没办法。
既然确实不存在什么方法解决你的问题,「没办法」也许就会带来新的体验。
可是不行啊,怎么可以没办法!
你可能很气恼。
这个气恼是你熟悉的,正如你在日常工作中的某些时刻。那时候你就会迅速找到一个办法(怎么可以没办法!),作为一个自救的出口。——哪怕它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至少让你从那个状态里暂时解脱了,气恼的情绪消失了。这是你习惯的模式,找到一点东西安抚自己。到现在为止,没什么新鲜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一直气恼下去呢?
如果真的就没办法,那是怎样一种体验?
别问我,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可能你会抓狂,也许会爆炸,可能是大哭一场,可能你会冷静下来,开始思考:有什么好难受的?实在没办法就算了,日子还得继续过。或者你置之死地而后生,冒出来一个意外的方案。都不确定。
但我确定的是,它对你来说是新的。
因为你擅长的模式——迅速找一个办法,给自己一种暂时性的可控感,已经失灵了。你就不得不和另外一种体验相处。如果10分钟,20分钟都找不回熟悉的套路,这种体验会变得相当强烈,足以拓宽你的认识边界。当然这时候,你会想尽一切方法回到过去的模式,指责,给对方施压,如果有用的话你甚至想指着对方大骂……假如对方唯唯诺诺地妥协了,这就舒服了,又回到了老路。
但如果对方始终不买账,就不配合你,这个问题最终就可能以一个新的形态呈现在你面前:你面对不熟悉的情形,开始探索跟从前不一样的东西。
这正是心理咨询的价值所在。
好的咨询师常常跳出你熟悉的套路。你要他给的东西,他不给。不是为了打击你,而是因为他了解,假如「你要人给东西,人就给」这个套路真能解决你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已经在生活中解决了。你解决不了,才需要新的模式。
每个人都需要不只一种模式。如果Plan A不成功,要发展Plan B。如果Plan ABC都不成功,那就要发展一种不做Plan的模式。你可能会说:「Plan ABC都不行,那你应该给我一个Plan D啊?」日常情境下是可以满足你。称职的心理咨询师则会说:「我也没有更好的Plan了。假如就是没有,怎么办?」
这就是新的体验。永远诞生于套路失灵之时。
你会不舒服,这是肯定的。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多多少少有一些错愕的时刻,有时甚至让我们觉得:「这人怎么这样啊?」但那说不定才是珍贵的,因为它是新鲜的。新东西往往是不如你意的东西,不知道拿它怎么办的东西。如果每件事都在你熟悉的套路里,那心理咨询又有什么意义呢。
可以说,世界上没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句话的奥秘在于,「解决」可以有无限多种形态。你认为的解决不了,往往受限于你对「解决」的定义。你卡在自己固定的套路里:病就要治好,生活就要开心,一家人就要齐齐整整,事物要处在正确的轨道,别人都要按照你的意思来。好像必须做到这样,才是解决了问题。——那是你熟悉的套路,换一个套路呢?不见得问题彻底消失才是「解决」了,人也可以带着问题活下去。
只是接受一种新的体验,而已。
但这种说法有一点消极。好像所谓的「新模式」只是搞不定问题的自我安慰,无奈之举。其实不一定。很多时候新模式也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另辟蹊径。甚至有可能,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放弃原有的套路之后,反倒有了变化。
谈一个最近做的案例吧。一个中学生,学习成绩垫底,父母带他接受心理咨询。我本人很擅长考试,如果是在日常交往中,我可能会给他一些学习建议。但是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不能挽起袖子说:把试卷给我,我看看你到底哪里不行。——那是家教做的事。可是人家在找心理咨询师之前,已经找过好多个家教了,我绝不可能比那些家教教得更好,心理咨询的价值也不在这里。
(擅长考试这段话是以前写的,现在不行了,今天我再参加高考,恐怕也及不了格)
那我做什么呢?我可以发现套路。这家人的套路是父母面对升学压力,用很多的威胁,说教,把压力转接给孩子。而孩子应对压力的模式就是木僵(Freezing)。木僵是一种生存策略,但在这里不好用了。发现这个模式,是咨询工作的第一步。
这种模式下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换一个新的模式。
这正是关键。面对同样的压力,可以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更灵活的方式。但问题不是告诉他们这个道理,而是给他们这样的体验。所以我不能光是说:你们的方式不对,放松一点,降低一点压力。这是一种教育,正确,但不一定有用处。我怀疑对方就算听进去了,也不清楚该怎么做。究竟怎样才是放松呢?——要感知这一点,需要不一样的体验。这是我工作的价值:让他们体验新的反应。
我可能会问:「如果成绩就是上不去,怎么办?」
父母当然无法接受了。他们会抗议:「那不可能!我们来找你,就是为了让他成绩上去!」——转嫁压力,他们固执地想走回熟悉的老路。但如果我坚持(这是需要技巧的),就是做不到,咱们就在这里,哪也不去。一段时间之内,他们不得不直面这种诡异的,痛苦的,又无从回避的局面。他们会开始思考一些新的可能:「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嗯……我们再想别的办法吧……」好了,新的模式崭露头角。他们开始用语言表达感受了,平心静气地商量,考虑其他可能的资源。
这是一个点。多几个这样的点,事情就会变好。
这个过程其实很挑战。你说心理咨询的作用是温暖,让人舒服,这是一个误解。有时反而是冷淡的,让你感觉没有得到回应和满足。就像你此刻的状态。也不是说这样就够了,但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只致力于温暖,那肯定是搞错了自己的职业角色。你想,如果我只是温情脉脉地说:「孩子,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每个人都觉得很暖。但是有用吗?孩子的压力更大了。
所以呢,朋友,心理咨询是没那么「有用」。
正因为没那么有用,它反倒有一点用了。刚才的例子,有可能接受一段时间的咨询之后,那个孩子的成绩会有所提升。因为他放松了,从木僵状态里走出来,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的未来打算。所有的进步都是这家人努力的成果。不是因为我教了什么神奇的方法,只是父母的压力松动了,孩子开始听老师讲课了,做习题,不懂的题目也开始认真请教别人……这些都与我无关。不明就里的人一看:行啊,这个心理咨询「帮」他们把问题解决了!很有用(从私心的角度,我挺愿意他们这样想)。
但我知道,一开始就抱着这种期待,会失望。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解决问题的秘方。心理咨询师当然搞不定你的那些难题,他们的工作只能是让你体会,反复体会:没有救世主,已知的办法都走不通,又能怎么办?最后当然还是只能靠你自己,找到新的办法。你总会有办法。
我知道你想说:「不不,我真的没有……」你不愿意承认。但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会坚持探索。他们对你的信心甚至超过你自己。你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是解决问题的全部倚靠。如果你都没办法,他们更不可能有了。但我们知道,你只是在这一个地方没办法,他们可以陪你走到别的地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