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会有这个苦恼,醒着的时间似乎都属于孩子。孩子时时刻刻粘着大人,不愿意自己独自活动,或者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慌乱了,不知道怎么玩了。
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有以下两种原因:
对环境不信任,没有安全感。
习惯性陪伴,认知发展偏差。
不同年龄,不同分析
6~12个月
孩子第一次表现出“黏人”应该是6~12个月龄左右的时期,高峰期可能是8个月左右。
具体表现:
孩子在这时期出现离不开妈妈或者熟悉的家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喊着找娘亲是时常有的事。
原因:
a.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记忆变化。
孩子的感知能力、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的结果,开始能够能够区分熟悉和陌生的人群,能够记得不同人的脸。
b.认生是婴儿发育过程的一种社会化表现。
孩子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表现了孩子对亲人和对不熟悉人的不同态度。 同时,孩子在妈妈和熟悉的家人照料下,产生了一种依恋之情,只有在妈妈或者熟悉的照料者身旁才有安全感。
怎么做:
1.制作日常作息表,保持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外在事物的秩序,是孩子构建內在秩序感的基础,当事情变得可预测时,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信任和安全感,展出更好的变通能力和适应能力。
尽量保持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例如,尽量固定照顾人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傍晚五点半是奶奶给孩子洗澡的时间,那么就尽量固定时间让奶奶进行,不要轮流。不同的人不同的手势和力度都会打乱孩子的秩序。
2.坚持执行“预见式”教养。
当周围环境即将要发生变化时,提前告知孩子。例如“妈妈现在要关灯了”“妈妈现在去厨房拿水杯”等等,孩子听懂妈妈的“口令”,感知不同的口令带来的不同变化,从中掌握规律。
要注意的是“口令”时要温柔坚定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语言尽量精简但又准确到位。
丝巾游戏
妈妈用丝巾挡住脸,呼唤宝宝的名字,然后放下丝巾。让宝宝感知,看不见妈妈时,不代表妈妈消失不见了。
一切的发展和学习都是需要经验的累积的。孩子也是。消失了,又出现了,孩子便能从中掌握规律,并获得安全感。如果我们一味担心孩子哭闹伤心,而全天守候反而让孩子错过了认知的机会,甚至造成错误认知,奴役他人。
2~3岁
具体表现:
周围事物一旦发生改变就生气和哭闹,喜欢家人陪同下玩耍。
原因:
1.潜意识吸收期
3岁前的孩子靠一种如同呼吸般自如的吸收能力,吸收环境中的一切,将此构建成心灵的一部分,从而来适应这个世界。如果之前家人一直陪伴孩子,没有给予孩子独自玩耍的机会,习惯地“带领”孩子做游戏,按照成人的思维“帮助”孩子搭建积木或者绘画等等。
那么孩子便会吸收这样一个事实:我必须跟着成人玩,我的能力不如成人,我无法做到那样有趣,我不需要思考如何创造,只要遵守成人提出的“捷径”.....
2.秩序敏感高峰期
孩子已经将这种模式存档,认为事物就是应该这样发展的。
怎么做:
一方面,由于孩子处于吸收性心智的潜意识吸收期,所以一切只能从改变环境入手,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转移到个人的“工作”中,要注意的是,这时期任何说教讲道理都不可能有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处于看似执拗的秩序敏感期,所以“脱身”必须是循序渐进地发展。
3~6岁
具体表现:
自理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独自一人时,对身边的事物似乎都不感兴趣等。
原因:
从出生至今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实现独立,家人包揽包办,习惯性陪伴,不喜欢独处,形成了认知偏差。
以下是帮助2~3岁和3~6岁的孩子实现独立的家庭具体做法:
1.提供支持孩子实现独立的家庭环境
提供适合孩子尺寸的家具,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掌握自主性。例如,孩子渴了可以自己去倒水,饿了可以拿到健康的零食,醒了可以自己下床,自己打开衣柜拿到想要穿的衣服等等。
这些能帮助孩子实现独立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不需要依赖成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动手的过程不仅能实现独立自主,而且能发展身体协调能力,发展自尊自信心和家庭归属感等等。
2.提供保护孩子专注力发展的家庭环境
在家庭环境的设置过程中要考虑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区域的设置要“动”“静”分离。例如,阅读区属于“静”,尽量不要设置在进出口或者电视机旁边。
3.注意提供的活动的完整性,可行性和难易度
如果希望孩子独立完成这项活动,就必须要考虑到每个步骤和材料是否完善;难易度太大和过小都会令孩子失去活动兴趣。
4.循序渐进
就像我之前说的,不是立刻当甩手掌柜,必须先帮助孩子站在独立的起点,为孩子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在开始时给予正确的示范,然后在一旁陪伴和观察孩子,当孩子提问时及时给出恰当的回应。
一段时间过后,孩子从中感受到个人能力,并且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时,专注的时间和质量便提高了。这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即将稍稍离开去隔壁拿东西,隔几分钟回来坐在孩子身边观察和陪伴。(让孩子知道,不求要大喊大叫妈妈也会回来陪他,加强安全感以及获得信任。
5.引导孩子观察他人独自活动
模仿,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手段。
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人是如何各司其职的,感知人与人之间是如何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例如,观察十字路口的交警指挥交通,环卫工人打扫街道,爸爸妈妈独自看书或者画画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要做的是:
设置恰当的环境,满足孩子自我构建的需求
最终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和走向独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