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搜索「自我照顾」,你会发现,有许多年轻人在问,怎样才能照顾好自己?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无厘头,照顾自己这种事也要问别人?
其实,这是目前年轻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某心理学号曾做过一个「不健康生活方式小调查」,样本中88.5%的人群学历为本科及以上,足以表明他们是人群中相对聪明或努力的一群人。
那么调查结果如何呢?他们在照顾自己好好生活这件事上做的怎么样呢?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生活方式都很不健康,熬夜(77.88%),不运动或过度运动(57.25%)以及睡眠时间过少或过多(46.02%)。
其中,有30.09%的人表示自己不按时吃饭,尤其是女性。三餐中最不规律的又属早餐(61.06%)和晚餐(34.51%)。
照顾自己这件理所当然的事,为什么对于年轻人来说那么不容易呢?
这件事,还得从孩子小时候的教育说起。从小时候起,父母就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另一方面,又长期忽视孩子的真正需求。
学习至上主义
其中一部分孩子,无法自我照顾的原因在于,儿时的他被“照顾”得太好了。
北京海淀区的孩子4岁掌握1500单词,小学二三年级已过ket、pet,fce通过在望,数学XX杯一等奖项在手,每天上课外班、刷题、背单词基本上是标配。
往佛系一点说,孩子每天光是应付学校课业就已经不堪重负,晚上八点二十放学,写完作业时间就直指十一点。
在这样的高压日程表之下,孩子除了学习了之外,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
当然了,学习最重要嘛,于是家长们就自行开始承包孩子的其他事项,洗衣、做饭统统不让孩子动手。甚至有些孩子到了小学二年级,还不会自己换衣服、系鞋带,书包也要父母帮忙收拾。
我们往往认为,只要我把孩子生活打理好了,物质条件也准备充分了,孩子的学习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然而,在生活上被剥夺自主权的孩子,很容易就会变得“习得性无助”。他无法把学习能力迁移到课本学习上,在学习成绩上就会表现出与生活一样的无力。
上课不听讲,神游。问他在想什么,他会说,我也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这明显是出现了一种身心分离的情况。他的身体坐在教室里,精神却不知道游走到哪个世界去了,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痛苦。
还有些孩子把学习当成自己唯一可以获得成就感的对象。过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堵死了孩子从其他方面获得成就感的可能,他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定,就会变得非常脆弱。一旦成绩下滑,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在这样高度标签化的环境中,孩子自己内心的想法会越来越少,不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想要什么。
黄晓明式亲子沟通
综艺《中餐厅》中,黄晓明的“明学”火了,其中一个金句就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这也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容易对孩子的方式。我们自以为恰到好处的指导,恰恰忽视了孩子真正的需求。
之前有讲过,孩子不爱吃饭,家长就追在后面喂,越喂孩子越不爱吃;每天到点就训练孩子排便,孩子反而隔三差五就拉裤子里来反抗......
有的家长带孩子出去玩,每隔一阵子就给孩子擦汗、喂零食、增减衣服,总是打断孩子的玩耍过程,孩子反而玩的一点也不尽兴。
当孩子真正需要关怀的时候,又往往被我们忽略。
有时候,孩子提出自己不爱吃某种食物,这可能跟孩子身体内缺乏某种特定矿物质、维生素有关,要么就是可能对某些东西过敏。家长们往往认为孩子挑食、太娇气,多吃点就好了。
这样的孩子,成年独自生活以后,很可能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也不知道吃什么是对自己身体好的。
还有的孩子,在玩小火车玩具的时候,没有将火车放在轨道上,长辈就跑过来说,“你这样是不对的,火车就应该在轨道上跑”。这样的长辈一味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限制了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
这种外界的秩序在他们的精神上内化,隔绝他们自身的感受,让他们长期忽视自我的感受与声音。也会最终导致孩子长大之后生活状态上的失衡。
被不当照顾的孩子,未来会怎样?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会照顾自己。
一位知友说,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吃饭,最终导致饮食习惯混乱。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睡觉,身体状态也变得很差。他也不知道生活中是什么事情重要,不会安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效率也很低下。
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存在。在日本,这种情况衍生了“死宅”和“啃老族”。
日本有许多“死宅”,既不喜欢出门社交,也不愿意工作。一位化名为“真树”的宅男,目前42岁,他整整27年没有出门,不用手机也没有电脑。这位宅男也不工作,靠母亲来养活自己,聊天对象也仅限于如今已经69岁的母亲。
结语
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会照顾自己,大概比学习更重要,是更基本的能力。家长要让孩子逐渐了解,如何能保持健康,合理运动、健康饮食、充足睡眠的重要性,知道要把自己的小环境收拾整洁,等等。
这些如果现在不教,都替他做了,以后当他独自生活,没有了帮助和约束时,他会无所适从,更可能会听凭本能和欲望,在各种不自律中把身体搞垮。那时,好成绩又如何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