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见的,只是表面很少的那一块,更大一部分,藏在更深层次,那是人的内在。根据冰山的层次,其中关于人们的应对姿态,萨提亚提出有四种基本类型。你了解自己通常是用哪一种「沟通姿态」保护自己吗?
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师之一,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1972年她出版《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 Making)一书,提过「冰山」一词。
冰山模式是什么呢?
冰山理论其实是一个隐喻,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见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事件或者故事。亦即水平面以上的部分,水平面的那一条线,指的是人应对的模式,亦称为「生存姿态」。
而人更大一部分,却藏在更深层次,那是人的内在。人并看不见内在,恰如一座冰山,只有七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七分之六藏在水面下,分别是: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
冰山的层次
当你看见一个人,最先看见的是「行为」,听见那人说的「事件」。而冰山下层的内容,并不为一般人知悉。人们透过一个人的「行为」,或者人对事件的「叙说」,来「推测」或「了解」一个人。
比如孩子破坏了东西、说了一段故事、显现在外的动作、一个人的表情,甚至是狗儿满嘴是血,都属于冰山上层。
应对姿态
冰山图上有一条游走于水平面的线,那是人为了求生存,应对环境而发展的生存姿态。在冰山与水平面交界处,「生存姿态」象是身体的姿势,又象是一个立场或是所处的位置,或是一个保护自己的姿态。
萨提亚提出有四种基本应对姿态,应对姿态是怎么学来的呢?
人们最原初的关系,就是与家人展开互动,因此关系的功课,是从家庭里学习应对而来。大部分的人所谓的「沟通」,并不是与人连结,而是自保居多,人们从小即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以下是四种「沟通姿态」,但是目的并非与人连结,而是自保。
指责
指责的应对姿态,是为了求生存,保护自己的姿态。在与人应对时,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总是用否定、命令来沟通,并不是表达自己。
讨好
讨好的应对姿态,是为了求生存,保护自己的姿态。在与人应对时,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得到他人的认同,总是唯唯诺诺,以「好」、「答应」来沟通,并不是表达自己,因为讨好者担心,一旦表达自己,就得不到他人重视、爱与价值。
超理智
超理智的应对姿态,是为了求生存,保护自己的姿态。在与人应对时,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为了得到被认同,沟通时总是争辩、说理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不是表达自己。
打岔
打岔的应对姿态,是为了求生存,保护自己的姿态。在与人应对时,忽略自己,忽略情境,在乎他人。为了面对压力,沟通时不表达自己,而是用不沟通来沟通。
四种应对姿态,不仅显现在语言讯息里,在非语言讯息里的身体姿势、声音语态,都显现应对的姿态。一般人不易觉察自己的姿态,也不易承认自己的应对姿态。当一个人有心改变,在非语言讯息与语言讯息中,姿态被觉察了之后,会更深的认识自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