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套娃。最外面的一层是现实生活中你,每往里一层,都有一个不同年龄的你,可能是1 岁、3 岁、5 岁、8 岁、10 岁……成长中的每一次创伤性体验,都有可能带来成长的停滞,而每一次停滞,都成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驻留在我们的内心,也影响着我们应对现实的方式和能力。
我们常常看到,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人们有时会表现出不太符合他的年龄、身份或者教养的一面,比如人际紧张、舞台恐惧、对指责的过于敏感、对关系的不信任、对感受的回避、对权威的恐惧、分离焦虑、低价值感等等。这些特定的情境激活了一个人的某些创伤性体验,致使TA丧失了自己原本具有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TA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智商和认知都暂时归零了,TA已经退缩到了该创伤发生的那个时间点,以当时的年龄和能力来应对眼前的困境。这种反应模式几乎都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属于完全的“自动化反应”,所以通常自己难以觉察,别人也难以理解。
以儿时的方式和经验来应对眼前的困境,无异于刻舟求剑。人受困于过去,是不自由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咨询是一个关于时间与自由的工作。
举一个例子,比如,年幼丧母或者被寄养(第一抚养人不是妈妈)的孩子,在成年后面对所有的分离(毕业、失恋、离婚、丧偶或者成年子女离家)会比一般人更痛苦,甚至难以承受。因为他感受到的不仅是眼前的、现实中的分离,还有内心里没有被疗愈的、年幼时与母亲分离的伤痛。
无论是生离还是死别,给孩子带来的创伤几乎是毁灭性的,因为孩子不能独立存活,必须依靠成年抚养者(尤其是妈妈,妈妈是孩子物质和精神的供给者);与抚养者分离,对孩子而言,就意味着自己的死亡。而成年之后,我们其实是有能力承受分离带来的伤痛的,因为成年人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
这让我想到了一部电影:《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男主的母亲在他六岁时车祸去世,而他活了下来。他有穿越时空本领,于是,他无数次地尝试回到车祸发生的那一刻,想要挽救母亲,都未能如愿,他只能安慰那个目睹车祸的年幼的自己,给他披上一件外套,告诉他,别害怕,你会活下去。后来,他终于明白,穿越时空的特异功能并不能改变过去。
命运仿佛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在女儿五岁时,命丧于意外。纵使他可以穿越时空,到未来去看望十岁的女儿,十岁的女儿也能回到现在来看他,但他们都逃不脱那按时到来的死亡。
随着时间的临近,五岁的女儿能预感爸爸即将死去,除了难过、害怕,她什么也做不了。在他即将离开的一天,他看见院子里一个大孩子在陪女儿散步。妻子问他,那是谁?他说,那是我们十岁时的女儿,她回到现在,来帮助现在的自己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
这个场景就好像一场心理治疗。分离给童年留下创伤,是因为孩子弱小、无助,不得不独自面对分离。如果孩子的感受被大人看见、被理解,孩子就能得到接纳、陪伴和支持,事件或许不会为孩子带来创伤,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也不会如此深重。
如果我们在童年遭遇分离,而这个工作当时没有及时到位,那么在我们长大后,可以借由心理咨询来完成。心理咨询师比电影中十岁的女儿更有力量,可以陪同来访者回到创伤性的时间点和情境中,通过看见、理解、接纳和支持,帮助TA看见自己的伤痛,看见自己在创伤中存活下来的生命力。来访者能从这样的体验中学习放弃改变过去的妄想,学习哀悼丧失,学习照看自己;最终,来访者能内化治疗师的形象,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就像电影中男主的女儿那样,具有自己抚慰自己的能力,以成年人的方式面对现实中的困难。
最高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是不受限于过去、活在当下的能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