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徐峥在《脱口秀大会》的言论上了热搜:
“提到中年危机,大家都谈虎色变,其实大家不必焦虑,因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充满了焦虑。”
正如徐峥所说,生活中几乎人人都在焦虑。
学业焦虑、职场焦虑、婚姻焦虑、育儿焦虑……处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我们也被各种的焦虑围绕着。
生活中,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状态?
看着身边的人买车买房,而自己还在为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打拼?
三十而立的年纪,身边人纷纷步入婚姻殿堂,你也疑问自己何时才能收获幸福?
人到中年,看着工作、家庭、父母、孩子,身边总是有不同的麻烦要去处理,让你有种莫名的恐慌……
2019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
焦虑问题已成为人们三大健康困扰之一,接近60%的受访者表示,在调查前一周内有过或轻或重的情绪问题。
这是个人人被焦虑推搡着前行的时代,年轻人们更是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就像网友说的:
80后、90后正处在一个无法放松的时代,不敢辞职、没底气、没竞争力。
这届年轻人被时间催促着结婚生子、工作升职,又有很多人迫于能力有限、实力不足,每天都生活在焦虑中神经紧绷、不敢放松。
是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人人焦虑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焦虑被无限放大
著名编剧、作家宋方金说过:
如果说20世纪全人类的主题是“孤独”,那么在21世纪的主题就是“焦虑”。
这是个互联共生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争夺流量,互联网也把焦虑进行倍数放大。
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周杰伦和蔡徐坤打榜事件,就是互联网焦虑的产物。
起初只有明星为周杰伦打call,后来双方粉丝都陷入名声争夺的旋涡中。
事件不断发酵、扩大,直到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双方粉丝维护偶像之间的一场恶战。
新时代,焦虑几乎无处不在。
一个人的瑕疵和错误,可以被无限极放大;而别人的任何一点进步和成绩,也可以促使很多人瞬间产生焦虑,让焦虑情绪无限蔓延。
知乎上有个提问: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焦虑?”
有个超级扎心的答案:
生存压力大,竞争很激烈,朋友圈里更激烈。
我们每天被各式各样的信息裹挟着,看着朋友圈里人们晒幸福,还有“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都让我们陷入焦虑的情绪无法自拔。
看到冯提莫从“直播网红”到“明星评审”,李佳琦从“美妆博主”摇身一变为“封面男神”,让越来越多的焦虑青年看到梦想实现的可能。
于是,他们恨不得2倍速生活,对金钱和名利的渴望也希望越快越好,越近越好。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幸运”。
有人说:大多数的焦虑来自于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也有人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互联时代,没人能免于焦虑,而我们需要改变的,是与现实不匹配的、过度的焦虑。
紧张焦虑,说明你在乎
在《好的焦虑》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
焦虑人人都有,只是轻重不同而已;焦虑也不全是坏处,虽然它会让人们刺痛,但也让人们行动。
作者斯科特搜集了详细的资料,展现了很多光鲜亮丽的人物背后焦虑的故事。
这些人物在重大时刻来临之前也会感到焦虑不已,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是软弱的,反而体现出他们高度的责任感。
而你和我,可能就是这样的焦虑大军中的一员。
贴吧上看到网友分享个人的经历: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也特别容易焦虑,老板布置了一项有难度的工作,我就担心自己完不成、做不好,睡觉都睡不安稳。
这可能是很多被焦虑裹挟之人的生活真相。
面对新的工作任务,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把事情搞砸;面对压力和挑战,总是紧张兮兮,情绪无法平复。
面对重要或突发事件,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大脑空白,甚至产生睡眠障碍、急躁易怒、肌肉紧张等身体反应。
心理专家认为:
紧张可以让我们按照拟定的计划和任务有条不紊地做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外界的威胁从而更加谨慎和小心。
适度紧张是好事,紧张焦虑,说明你在乎。
如果一个人遇事完全不紧张,也就意味着他可能处于一种对事物的麻木状态,甚至用消极拖沓的情绪对待人生。
适度的紧张和焦虑可以让一个人做事更加谨慎,效率更高,也才让我们积攒能量和精力去应对眼前的问题。
只有让人在乎的事物才会引发焦虑,好的焦虑在刺痛人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
学会和焦虑做朋友,你就赢了
心理学教授 Lisa Feldman 通过25年的详尽研究发现:
情绪并不是自然地发生在我们的身上,而是由我们自己主观意愿所创造。
简单来说,焦虑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建造。
《好的焦虑》作者斯科特•施托塞尔(Scott Stossel)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任美国《大西洋月刊》总编辑。
在外人看来,算是功成名就,但同时,他也是一位与焦虑共处了35年的焦虑症患者。
从2岁开始,他就是个满心焦虑、充满恐惧、成天发抖的孩子,一惊吓就想逃,一紧张就想吐。
在婚礼这个人生重要的仪式上,他又再次陷入焦虑状态。
在教堂里,他浑身僵硬、汗如雨下、脸色极差,直到仪式结束走出教堂他才恢复正常。
像以往出现焦虑情绪一样,他也因此自责,可是,对于这种紧张焦虑的状态他毫无办法。
他在书中写到:
“随着时间的流逝,彻底治愈我焦虑的希望已经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之和平共处的顺从感,是发现一种救赎,或者是发现我自己从经常颤抖的、崩溃的、神经质的碎片中得以缓解的好处。”
他曾把焦虑当成敌人,后来,他开始正视焦虑,疏导自己的情绪,反而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正如宋方金所说:
“不管你是否愿意,不管你是坚强还是脆弱,焦虑人人都有,并在终将伴随我们一生,跟它做敌人,不如跟它做朋友。”
任凭焦虑情绪侵蚀,状态只能越来越糟糕,学会和焦虑友好相处,才是改变现状的开始。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环境,但是能够抽离于焦虑,与焦虑做朋友,才能有的放矢地与焦虑博弈,抚平内心;
更有坚定的内心,去解决生活中一件又一件的烦心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