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害怕拒绝的心理

  多年前,有一部喜剧片《没问题先生》(Yes Man),

  由金.凯瑞(Jim Carrey)饰演的主角艾伦

  在一个神奇的机缘下个性有了极大的转变——

  不管别人提出什么请求他都无条件答应(say yes)。

  这项改变立刻为他的生活带来许多美好的响应,

  因为有求必应,

  所以大家都喜欢与他相处。

  但是,

  这种生活模式也立刻为他带来许多困扰,

  愈来愈多人将那些讨人厌的事情交付给艾伦,

  请求他的帮忙,

  而他虽然内心不愿意,却无法开口拒绝。

  随着充满趣味又荒唐的剧情发展,

  他开始遇到许多冲突与矛盾,

  对自己与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

  终于找到适合自己,

  且在工作与人际间达成平衡的生活方式。

  当个“没问题先生”,不是件有趣的事!

  电影呈现的方式固然令人捧腹大笑,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确实有很多人过着类似这种

  “无法不答应别人、不敢拒绝别人”的生活。

  帮助别人当然是好事,

  但是他们的生活一点都不有趣,

  而且还可能相当痛苦。

  研究生自责无法兼顾家庭、感情与研究。

  曾经有位前来寻求咨询的研究生,

  他的诉求是要讨论时间管理的问题,

  他觉得自己经常因为时间分配不当、

  无法完成别人交代的工作而惹怒他人。

  我问他能否举例说明?

  他说,他所属的研究室团队强调家庭的精神,

  指导教授像是父亲,

  期待研究生之间像手足般

  彼此经常互相关心、互相帮忙。

  他很喜欢这样的氛围,

  觉得很温暖、很有归属感。

  说到这里,他却突然皱起眉头。

  他说,他开始遇到很多难以处理的情境,

  像是决定要帮女友庆生的当晚,

  教授要他去实验室帮忙改作业;

  正在赶自己的论文进度时,

  教授要他去帮实验室团队买晚餐;

  节日想要回家陪陪父母亲,

  教授却召集大家要一起到他家大扫除、围炉,

  给予彼此关心、塑造团队凝聚力…

  家人、女友、朋友有时虽然也不开心,

  但还算能体谅,

  可是这样的生活让他愈来愈不舒服,

  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在这过程中,对你而言最困难的是什么?”我问。

  “我不知道实验室的其他人是怎么办到的,

  他们好像总是能把时间安排好,做好教授指派的工作。”

  “嗯,我觉得——”

  我才正要响应,他就打断了我。

  “老师,其实我之前已经有寻求过咨询了,”

  他继续说,

  “我知道每个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时可运用;

  如果要善用时间,

  就必须依据事情的重要性来排出处理的重要顺序。”

  “很好啊,你很清楚这一点。

  如果真的要排出重要性,你会怎么排序呢?”我问。

  “嗯,家人、女友、实验室、朋友。”

  他说得很流畅,看起来早已思考过这问题。

  “你都知道重要性,却无法依此顺序处理事情。”

  我看着他。

  “我觉得对家人或女友很过意不去,

  如果时间可以更多一点,

  我应该就可以满足大家…”

  他的语气充满了自责,

  似乎又陷入了无望的情绪当中。

  真正的问题不是时间不够。

  而是不敢拒绝!

  像这样,

  没问题先生/女士总是不敢拒绝他人的要求,

  觉得自己有责任满足他人的需求,

  把别人的需求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

  好像无法满足别人的要求,

  自己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为什么不敢拒绝?

  亲爱的读者,

  你是否已经想到更好的方法来帮助这个

  认真、努力,却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的大男生?

  教他平均分配时间给双方?

  两边都拒绝、把时间留给自己?

  还是…用特异功能预支未来的时间?

  我认为,真正的议题不在于时间管理,

  他的困难其实反映出“恐惧”背后的两大内在议题:

  第一,人类对于“权威”的敬畏。

  所谓的权威,

  在广义上包括了资源、力量、

  年纪、体型、能力等

  比自己更有优势的对象,

  但在生活中,

  权威尤指比自己地位、权力位阶更高的人,

  像是老师、主管、父母亲。

  何以权威总是令我们感到恐惧?

  对权威的恐惧,

  直接牵动着我们内在关于“生存”的需求。

  在原始生活里,

  幼小的动物透过父母亲的喂食得以存活,

  弱小的动物则必须谨慎保护自己,

  以免被体型或力气比自己大的动物掠食。

  人类社会也不例外。

  第二,希望能被他人接纳。

  人类无法脱离团体独自生活,

  因此人际关系的经营,

  就成了生命历程中相当重要的课题之一。

  人在生理与安全的需求被满足之后,

  会进一步希望能发展出归属感,

  期待自己被他人所接受。

  而在人际互动当中,

  拒绝帮助他人、他人有需求时不伸出援手,

  经常会被看成是不友善且自私的举动。

  所以,为了不被他人厌恶而遭到排挤,

  即使我们不愿意,

  或真的另有重要的事情要做,

  还是会选择委屈自己去帮助他人。

  为什么“被接纳”对我们这么重要?

  从小,为了得到关爱,

  我们努力完成父母交办的家事、

  老师指派的作业、同学委托的协助,

  乃至于成年以后,

  已经习惯透过付出劳力来获得关爱的我们,

  仍持续透过满足他人的需求来交换被爱的感觉。

  于是,我们在脑袋里建立了

  “要得到别人的爱→不得拒绝别人

  →宁可牺牲自己、满足别人”的连接。

  对这位研究生而言,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苦于

  无法同时满足实验室与亲友两边的期待,

  其实最令他痛苦的,

  是自己内在害怕被教授批判、被踢出实验室,

  也担心拒绝了某一方,

  就会被排挤、不被喜爱的恐惧。

  拒绝的勇气

  对于权威的恐惧,

  我们并不是要全面消除(这困难度很高),

  而是学习觉察这份恐惧如何影响自己,

  以及如何与权威对话。

  对一个已经上大学或进入职场的成年人而言,

  不仅是法律赋予更多的自由与权利,

  自己也可以透过成熟的思考与判断,

  用适当的方式与父母亲、主管沟通彼此的想法,

  而不是放任自己非理性地想像这些代表权威的人

  会对自己做出攻击或伤害的举动。

  至于“一定要帮助他人才能得到的爱”,

  其实是充满条件交换与勒索的爱。

  一个成熟而稳定的人,

  不但能从内在培养爱自己的能力,

  也可以在生活中建立起健康的关系,

  而非充满勒索与被勒索的亲情、爱情与友谊。

  实验室团队的要求合不合理我不便评论,

  或许他拒绝了教授也可能真的会被踢出实验室团队,

  因而影响了论文进度。

  觉察自己的需求、学习拒绝,

  是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

  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

  本来就该学习觉察自己的需求,学习拒绝,

  学习为自己做决定,

  并且勇敢地为这些决定负起责任。

  人不可能每一件事情总是面面俱到,

  重点是,

  要能够探索、发现自己真正重视的价值,

  并且敢于为了捍卫这些价值

  而付出某些牺牲、

  学习找到更适当地拒绝别人的方式。

  如果你已经厌倦了收集“好人卡”,

  如果你不想总是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

  却又苦于不敢或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的请求或侵犯,

  请学习在必要的时刻保护自己,

  长出拒绝他人的勇气。

  情绪觉察

  1.权威经常拥有某些控制或抉择的权力,

  左右我们是不是能安稳地生活,

  所以我们对于权威总是感到戒慎恐惧。

  2.已经习惯透过付出劳力来获得关爱的我们,

  脑袋里建立了

  “要得到别人的爱→不得拒绝别人→宁可牺牲自己”

  这种“交换利益来获取关爱”的连接。

  以至于我们因为害怕无法得到他人的爱,

  而不敢拒绝别人。

  3.要脱离这种交换式的关系,

  必须练习探索、发现自己真正重视的价值,

  并且敢于为了捍卫这些价值而付出某些牺牲,

  学习找到更适当的拒绝别人的方式。

点赞(5)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