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总把“说话直”和“没心机”画上等号。好像讲话越不修饰,代表此人越坦白、率真。特别是在网路上,越直白的发言,越容易获得关注,即使有人提出质疑,有人就会辩解道:“他只是刀子嘴豆腐心”、“直肠子的人比较不虚伪”,把这种行为升华成一种“瑕不掩瑜”的借口。即使心里已经在淌血,仍要笑笑地说没事,以免显得自己修养不够、气度狭小。却从没有想过,那些话听在当事人耳里,会有多难受。

  当大家都默许这种行为,久而久之,那些说话不经思考的人,便可以披着直率的外衣,毫不掩饰地伤害旁人。甚至成为一种团体习惯或文化,使得你对于那些带刺的话变得麻痹,深受情绪虐待还不自知。

  其实“讲话直”和“讲话刺”是两个不同的向度。但我们所受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却常把“恐吓”当“直接”。你一定听过类似的话:

  “你那颗头如果不是连在脖子上,早就不知道掉到哪去了?”

  “你靠电视那么近,是想要瞎掉吗?”

  “这样的水准也能上大学,现在的大学都这么好上了吗?”

  “连一份简单的报表都做不好,真不知道你大学是几分考上的?”

  仔细分析这些句子,你会发现这里头都夹杂著批评和偏见,却不明说,拐个“弯”,希望你自己对号入座。假使你提出反击,对方还会说:“我又没有说你没能力,干嘛反应这么大。”像挨了一句闷棍,还不能叫痛。

  那些说话带刺的人,就像拿一把没有鞘的刀上街,大摇大摆的走路,旁边的人因为太靠近被划伤,想讨个公道,还要被酸“走路不看路”。你不觉得很荒谬吗?

  而一般人之所以会认为这样叫“直”,是因为这些话带来的情绪冲击很“大”。心受伤了,却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只好合理化对方的行为是“直接”,让自己好过一点。而不是他说的话,真的如他表面陈述的直白。

  真正讲话直的人,是会直接说出他的想法和期待,你不用猜就能懂得他的想法,而非将情绪夹杂在其中,偷渡闯关。

  同样的意图,也可以这么说:

  “我很担心你常遗失东西,可以想个办法改善一下吗?”

  “靠电视太近会伤害眼睛,我希望你好好地坐在沙发上。”

  “这样的工作表现还没达到标准,请赶紧跟上,否则你很快会被取代。”

  “做报表是很基本的能力,我想知道你大学的报告都是怎么完成的?”

  是不是更容易知道说话的人真正的想法,以及接下来可以做的事情?完全不用猜。这才是真正的“直白”,直接又坦白。而不是把自己的偏见,包装在率真底下,要对方买单。

  同时,你发现了吗?越不敢用“我”发言的人,越不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而是巧妙地把责任转嫁在“你”(他人)身上。透过指责,转移焦点。

  所以当你身边若有人讲话常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请别自动帮他打柔焦镜,把伤人的话当作直接。

  因为别人的对待,是自己教出来的。你越不把他的行为当一回事,就等于容许他继续这样对待你。

  那该怎么办呢?记得当对方又想用言语激怒你时,你不需要自行“补脑”,听懂他的言下之意。你可以更“直接”的响应:“请问你真正想说的是?”无需角力,对方就会被你问得哑口无言。因为他们其实不习惯有人会选择不闪躲、清楚地说出自己的状态,不理会他的暗示。如此一来,无形的情绪伤害才不会在你心中扎根。

  古人言“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真正有涵养、能力的人,是不需要透过践踏别人来垫高自己的。因为一个人的命运是他响应力的总和,好不好命,看他怎么说话就知道。

  能够把别人的感受考察在心底的人,才是能直接相处的人。

  即使不穿防护衣、不戴面具,也不怕被刺伤。

点赞(4)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