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在 2018 年发表的研究显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是 19.85%,在中部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 23.7%。
也就是说,在中国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可能存在抑郁症状。我们眼中祖国的花朵,病了!这个事实让人心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出现重度抑郁症状的比例也在增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国民心理健康报告 (2019-2020)》显示,在高中的孩子当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高达 10.9%~12.5%。但还是有很多人难以接受:
“小孩子有什么可抑郁的?”
“不愁吃穿,还有什么不高兴的?”
“孩子不总是阳光、快乐的,孩子也会感到孤独、忧郁和脆弱。”
……
这样的时候,不就是我们成年人最该站在孩子们身后的时刻吗?可能也是我们作为孩子不曾得到过的时刻。
承认孩子有情绪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如就抱抱 Ta 们,拍拍肩膀:
“没事的,会陪着你的。”
研究发现:
3~5 岁的学龄前儿童抑郁时,可能表现为明显地对游戏失去兴趣;
6~8 岁的儿童可能更多表现为躯体症状,抱怨身体不舒服;或者经常过度大喊大哭;
9~12 岁的儿童更多出现自信心低下、自责、离家出走等行为;
12~18 岁的青少年则会表现为学业问题,或作出鲁莽、不计后果的行为。
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典型和多变化,想及时发现孩子的抑郁症状,就需要身边的人予以足够的关注和敏感度。但遗憾的是,这份关注和敏感,可能恰恰是遭遇抑郁的孩子生命中最缺乏的。甚至正是这种缺乏,增加了他们抑郁的风险。
临床上有个现象,很多被认为「有问题」孩子,在医院差不多好了,回家没多久又复发,来医院再治好,回家又复发。这令很多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感到不解。而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想说:合理吗?!家庭教育生病孩子来吃药。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对孩子的心理状态能起到最大影响的从来不是外人,而是孩子的家庭成员——最常见的就是父母。
针对中国孩子的研究还发现,父母体罚和心理控制,也会增加孩子抑郁的可能性——那些遭受父母体罚,或经常被父母羞辱、骂很难听的话或冷漠对待的孩子,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明显更高。
当未来遭到问题或挑战,他们也会感到,好的生活是自己配不上的,糟糕的状态才是命中注定,因而很容易放弃挣扎,让自己在负面情绪中一直沉下去。但比较遗憾的是,很多孩子即使已经确诊为抑郁症,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仍非常严厉。
而这落在心理症状的觉察、诊断和治疗上,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心理学家曾指出,孩子对自己和对世界的信念,最初就是在和父母的相处中建立的。被父母爱过、呵护过的孩子,会感到自己值得被爱,也会感到生活至少是值得期待的。当他们遇到压力,他们能相信自己不会一直身处低谷,值得更好的生活,因此在当前的处境中看到更多可能性和资源,更可能走出困境。
但如果是一个经常遭到父母拒绝、否定的孩子,尤其如果他还看到,其他孩子能得到父母的呵护,他就会觉得,自己得不到呵护,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爱不是赚很多钱给他买贵的好的玩具,爱孩子不是给他买品牌鞋子品牌衣服,爱孩子要什么给他什么,爱孩子就是简单一个拥抱,爱孩子就是简单二个人无话不说,爱孩子就是简单的三个字“在一起”。
老百姓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是为了教育孩子感恩父母的,也只有做了父母的人才明白为人父母的不容易,但在咨询过程中,有孩子对我说“老师,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那又有谁知道可怜天下孩子心?”,我真的惊到了,孩子跟我说“我不怨恨爸爸妈妈,所以我难受的时候我只想用那刀子割自己,看到出血了,心没那么痛了”
“为什么不能跟我父母说呢?”
“我不想说,因为每次跟他们说,他们都会说是我的原因”
“嗯,打个比方”
“打个比方,我说爸爸,我最近记忆力不好,老记住东西”
“然后呢”
“爸爸说,那当然啦,你每天晚上看手机那么晚,不好好睡觉,第二天上课肯定晕晕乎乎的,您看,什么都跟手机扯上。就烦他们这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青少年致病致残的最主要因素,其实是抑郁症。根据调查和统计,全球范围内有约 20% 的儿童和青少年经历过抑郁症状。在中国,这个比例也接近国际水平。
即使这几年关于未成年人抑郁的新闻越来越多,很多人还是没办法接受小孩子也是会抑郁的事实,而且,越来越多的调查已经证实,儿童青少年抑郁绝不是个别现象。它的普遍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除了及时向专责机构寻求帮助,更建议全民学心理。如果有人还在为几千元的学费而纠结,那么ta将来就会买更大的单。
十年前的我心理咨询收费500元一小时,现在的我给我5000元一小时,我也无能为力帮到所有求助的人,因为时间就摆在那里!赶紧吧,拿出一小时的咨询费,却可以为您及家人保驾护航一辈子,不会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划算不划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