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个案概念化,是指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身心健康状况及心理功能的一种假设,是从心理动力学引用的一个概念和临床做法。在心理动力学临床咨询中,个案概念化的内容包括来访者的自我认识、社会适应、情绪表达、人际关系、情感婚姻、职业状况、娱乐与工作等,通过对来访者这些心理功能的假设,来认识和判断来访者在身心健康的环节出现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做出有效的诊断,为来访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改善来访者不良的身心状态,恢复来访者失调的心理功能。
青少年(包括青少年、幼儿及婴儿,以下简称青少年)群体,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自我同一性整合的重要时期,虽生理成人,但心理和社会经验依然是孩子心理,没有从家庭中独立出来,情绪冲动,与父母关系动荡,内心困惑,我是谁呢?这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发展心理学上把个体的这个心理发育阶段称为青春期或困惑期。青少年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在加上父母、教师、朋辈的夹击,青少年很容易出现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青少年心理咨询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咨询,一是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也不愿意自愿前往咨询,二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多由家庭教育所致,三是青少年的成长与学校教育有关,特别是班主任;四是青少年或者幼儿的语言表达有限或阻抗心理咨询;因此,青少年心理咨询多呈现为家庭治疗模式,即我们要求做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不但青少年自己要做咨询,父母也要做咨询;如果青少年不愿意做咨询,我们先给青少年的父母做咨询,并且要将这种状况告知班主任,形成青少年来访者成长或改变的正向动力。
所以,为了便于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更好的把握青少年来访者的的身心健康状况,便于与青少年来访者或青少年来访者父母沟通,便于了解青少年来访者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我在总结自己多年做青少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心理动力学疗法,提出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概念化。
1.夫妻教养观念是否一致?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夫妻是否观念、立场、言行统一,结成统一战线,孩子没有转空子的可能。
2.孩子0—3岁有谁抚养?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由父母照料,还是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照料?了解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
3.父母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谁主要负责?父亲?母亲?
4.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包括情绪表达,鼓励、表扬与积极引导,还是训斥、指责、打骂,忽视孩子?
5.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如何?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不高?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期望值一致否?看重成绩?还是看重身心健康、快乐?
6.家庭的设置(家庭规则)如何?主要了解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规矩要求、行为规范,这些可能与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关;特别是网络依赖、行为问题的来访者。
7.隔代教养情况如何?前来做心理咨询的这个青少年,他是由父母自己教养,还是混合家庭教养?这是心理动力学所说的家庭动力问题,以及溺爱状况、孩子的归因类型。
8.父母与班主任、任课老师互动情况;A父母首先要向班主介绍孩子的情况,B经常性与班主任保持沟通;C了解孩子在学校、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孩子的情绪状况、与同学相处的状况等,而非只关注成绩。
9.了解孩子的朋辈关系(同学关系);同学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状态,学习成绩,是否受欺凌、心情好坏的主要因素。
10.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态;前来咨询的青少年,他是心理问题,还是属于神经症以上问题?这位青少年以前做过心理咨询吗?如果属于心理问题,是什么问题?
11.家长了解青少年的青春期情况吗?特别是来做心理咨询的青少年来访者,要与沟通,了解父母是否知道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青春期表现如何,父母是怎样应对的?
个案概念化,是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身心状况和心理功能如何的假设。
青少年个案概念化,青春期、家庭教养、学校状况、朋辈关系,这些我们都要关注,并有自己的看法。
实际上,个案概念化,也是一种访谈的结构化,有利于心理咨询师照猫画虎,特别是对那些刚刚上路的新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