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短片《同理心的力量》取自Brené Brown关于 「Empathy」(同理心)的演讲。
短片中有三个语言不相通的角色,分别是狐狸、大熊和麋鹿。熊代表的“同理心”,麋鹿则代表的是“同情心”,而落入井底的狐狸则是陷入困境的当事人,他可能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又或者是脆弱、需要理解和倾听的每一个时刻。
“同理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误用同情则使人们疏远。”
同理心并不是一个外来词汇。我们常用的说法,比如“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等,她可以初步被理解为“换位思考”,却又不是思考那么简单,还需要“换位感受”“换位行动”。
可以将同理心分为三层境界来说明:
第一层境界:理解对方所表达的言语、行为和肢体
这是区分一个人有无同情心的基本点。
小孩子在商场,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玩具......”
啪!这位妈妈给了孩子一巴掌,“玩具玩具玩具,整天就知道玩具,走!回家!”这就是典型的同理心匮乏症。
有同理心的妈妈怎么表达?“宝贝,妈妈听到了,你想要玩具是吗?”就是这么简单,重复对方的话语,表示你关注到了,理解到了。
除了言语,我们可以更多关注非言语信息,例如肢体语言或表情。
一个人笑着说:“我离婚了”。
缺乏同理心会回到“怎么离婚了?”或者“我说啊,早该离了。”
具备同理心的人则会回到:“离婚了,有什么好笑的?”
第二层境界:理解对方未表达情绪、情感、动机和思维
人是一种奇怪且复杂的动物,当他们想着某些事情,却说着某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后面或者不说。这也是很多朋友搞不懂“没事”等于“你完了”的原因。
第三层境界:同理心的最高境界,给对方此时最需要的东西
不在于你说什么或做什么,而在于对方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是一种默契,正如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我没有说可惜,你已经在叹息。”
一个痛哭的人,此时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建议,也不需要你理解他的情绪(因为已经表现的十分的明显),他需要的仅仅是安全的可以哭诉的环境、陪伴和纸巾。
正如动画短片中那样,憨厚的大熊爬进洞里与狐狸作伴,他没有像麋鹿那样说不痛不痒、转移话题的鸡汤建议。他甚至什么都没说,抱了抱狐狸,让他感受到自己理解他的处境,这就是同理心的力量所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