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便利店,小为和朋友看见一个哭泣的小男孩。
他5、6岁的样子,站在便利店的门口,手里抓着装糖果的包装袋,里面却只剩下2颗糖果,眼泪一直往地上砸。
他的妈妈在一旁扯着他,大声地对他说:“听话,把糖果送给妹妹啊,有什么好哭,小朋友要会礼让,懂礼貌的小朋友大家才会喜欢你!”一边说着,一边把小男孩最后的两颗糖果分给了一个小妹妹。看着儿子哭得越来越厉害,周围的大人和小男孩的妈妈没有安慰他,反而笑得很大声,有个叔叔还拍了男孩的头大笑着说:“就几个糖果嘛,有什么好哭的,这么吝啬可不行哦,大方点,听话。”
看着哭到脸都红了,开始打嗝的孩子,朋友说了一句:这种情况真的好常见呢,大人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得那么厉害吗?不是的,只是忽略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听话、听话”,按照他们的意愿、想法成长、生活。”
就像这个小男孩,他的不甘心、不分享不会得到周围大人的重视,他只需要成为他们口中“礼让”“懂礼貌”“大方”的孩子即可。
?错将命令当成“爱”?
之前的热播剧《小欢喜》中,英子的妈妈对英子也只有一个要求“努力学习”。
剧播出以后,评论里最常出现的词是“窒息”:
“窒息”的相处模式,“窒息”的母女关系。
妈妈为了监督英子学习,英子的房间装了透明的玻璃窗;
英子在高考誓师大会上,心愿气球上写的是自己的梦想“CASA(中国国家航天局)”,而妈妈给英子改成了“清华北大取其一”,同时要求英子自己补上一句“一定要考上700分”。当时英子说:这不是我的心愿,是你的心愿。
妈妈发现英子报了冬令营,用“三不准”让英子无奈取消报名......
生活的种种,给英子造成巨大的心理折磨,让英子患上中度抑郁症,还想跳海自杀。直到事情演变到如此危险的场面,妈妈才意识到自己对英子教育的扭曲,自己和英子间的问题。
为什么这部剧播出后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讨论?特别是英子和妈妈的相处,因为这就是很多家庭关系相处的缩影。生活中,有多少人误会了爱就是命令,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为自己想象的模样。
这往往没有让彼此变得更好,却让原本相爱的家人冲击、碰撞。
?“爱”是相互依靠,又各自独立?
家长们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长大,很多时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按照他们点出的“正确”道路去走,这些都是出于爱。然而“爱”的方式不当,适得其反。
其实,相较于这种命令式、指令式教育,让孩子在事情处理中去理解、去接受、去承担更为重要。
说到英子学习的事情,想到了小为的同学。
她小时候,学习非常好,好成绩一直保持到高中。然而在分科之际,她突然生出要读艺术班的念头,对此家人是极力反对的。但她的母亲并没有直接给她做决定,而是和她静心交谈:“如果你现在选择读艺术班,你就要做好高考未必理想的准备。你是零基础的状态,要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赶上别人学了十几年的成绩,你觉得你能做到,也能接受可能会出现的打击的话,那就去做吧。”
之后,她自己考虑清楚其中的利弊,选择文理分班,高考很顺利地考上了重点大学。
出于爱,我们都希望孩子听话,跟着我们的意愿平安顺遂地成长,但是我们要清楚,孩子和我们,原本就是分别的独立个体,我们因为亲子这层关系而相互依靠。
真正的爱,是相互依靠,相互尊重。
良性、优质的亲子关系是要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生活中我们和孩子发生矛盾、出现无法磨合的情况,孩子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情绪表现,这些与父母关系、家庭相处、孩子自身的发展需要息息相关。如果您在养育孩子中遇到困扰,不知道如何处理,可以找到我们,进行《普蕾亲子成长评估》。
在评估中,我们可以帮助您认识孩子当下的心理状态、深入了解孩子的发展需求、评估家庭关系,协助您观察和反思亲子关系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同时给您处理孩子成长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科学发展的建议。
评估相关信息
合适年龄
0-18岁家庭
预约方式
■方式一:
扫描二维码,预约报名
■方式二:
预约咨询,联系顾问老师(微信同号)
赵老师:159-1443-8914(电话微信同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