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观看一部新的福利院老人纪录片,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个问题:
 
    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为什么容易抑郁?首先,我发现老年人普遍处于无意识的抑郁状态,这种抑郁对儿童有何影响?老年抑郁症背后有哪些心理结构问题?
 
    先说老人的心理现实:片子里有几个老人,一个坐轮椅的老太太的自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我现在想死,站不起来;买不到药;跳楼走不动。她眼中充满了绝望,却又无助。
 
    另一位老人,她的孩子因疫情滞留在国外,她在病床上和女儿视频,已经不能说话了,只有泪流满面。女儿也哭着说,我回来看你,你坚持。但即使女儿回来,老人也要独自面对死亡带来的心理恐惧。
 
    当然,福利院不全是悲观的老人,还有一个充满活力的老人。她在福利院交朋友,从事绘画创作。画完了,还求人帮她装裱,挂在福利院。这位老人似乎通过重建关系和创造来抵御死亡的威胁,这实际上是她对抗衰老和死亡的最后挣扎。
 
为什么老人带大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郁症
 
    在这些老人身上,我觉得有一些老人共同的内心状态,值得注意:他们都面临着临近死亡的危机感和绝望感,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这都是老人面临的现实,最终会导致内心的抑郁。
 
    老人带孩子会发生什么心理事件?
 
    事实上,这种抑郁状态源自于年长者面临死亡危机的时刻:
 
    身体机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死亡。而精神生活中则是客体关系破裂,和孩子不再有以前亲密的关系,因为孩子忙于自己的生活,又无法了解老人的状况。
 
    从客体关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客体关系结构正在崩溃。我认为这种对象关系不仅是对象关系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所以老年人每天都面临着外部心理结构的崩溃和死亡。
 
    就是这一身心走向崩溃和死亡的危机,使老年人普遍处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抑郁状态,心理结构也在逐渐瓦解。
 
    为什么一个心理结构抑郁解体的老人不能带孩子?广州心理咨询中心:关键原因是精神分析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只在6-7岁左右完成,也就是说,儿童在0-6岁是构建心理结构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儿童的外部育儿对象相当于儿童的外部心理结构,让老人照顾儿童相当于将老人的抑郁心理结构内化为儿童人格的一部分。
 
    可见,老人带孩子最大的问题在于:
 
    老年人忧郁和濒临瓦解的心理结构内化于儿童的内部心理结构,也就是说,由老人带来的孩子在童年时就会产生抑郁、破裂的心理结构。这类儿童在环境变化中容易引起抑郁或其他心理症状。
 
    老人带的孩子后来会怎样?
 
    之后我才知道,这篇文章开头拍老题材的导演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小孩。他在大学当老师,却在壮年得了抑郁症。幸好及时就医,借助药物和精神症状,他现已重获创意,开始拍摄一部以福利院老人为观察对象的纪录片。
 
    在看电影之前,我实际上并不知道这个信息。在看片子时,我悄悄地问,您带的是外公外婆吗?他说,是呀。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他的抑郁和作品。看着镜头里老人的抑郁症,想到他的童年,我终于意识到他的抑郁症与早期育儿者的心理状况有更大的关系。他的抑郁现实可以说是对奶奶的哀悼,也是他内部抑郁结构的强迫重复。
 
    关于老人带孩子的负面影响,我在幼儿园观察的时候也注意到了。九年前,我在XXX幼儿园观察了近半年,因为我想拍一部儿童心理纪录片。
 
    正好我观察了一个幼儿园的班级,发现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更脆弱,很爱哭。其他孩子一两周就能慢慢接受上幼儿园,但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哭的时间会更长,接受分离的现实需要更长的时间。
 
    那时候我只知道老人带孩子会有这个结果,却不明白为什么。直到后来接触到更多成年人的案例,才意识到老人带孩子的心理影响是深远的。直到我重新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我才真正理解老人照顾孩子意味着什么。
 
    关系不仅是存在的位置,也是心理的外部结构。
 
    遗憾的是,父母经常注意到身体的养育,却忽视或很少注意心理层面的养育。
 
    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师,我必须反复强调一个事实:
 
    人们从不单独生存,我们的身体以物种群体的形式存在,我们的心理也以群体人格的形式存在。简而言之,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群体,我们的心理也离不开群体。
 
    以前的客体关系学派说,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生殖,更是为了关系。关系是我们心理存在的方式,关系是我们存在的地方。然而,对象关系的说法可能不够理解。我的分析经验告诉我,外部关系结构是人类心理结构的一部分,甚至是与内部心理结构同等重要的一部分。
 
    为什么这样说?我想起了另一个分析师的经历。她从一岁多开始就被爷爷奶奶带走了,直到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她的第一个记忆是关于分离。她还记得一岁多父母离开时发生了什么。她把母亲的钥匙藏起来,然后母亲离开回来。然后她不能看着母亲离开,因为父母要去外地打工,只能把她交给爷爷奶奶抚养。
 
    但是,爷爷奶奶不属于她。她还记得有一次她说:这是我爷爷,这是我奶奶。结果旁边的孩子说这不是你一个人的爷爷奶奶,也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在一瞬间,她感到被世界所抛弃。
 
    更大的伤害是心理上的,她的祖父晚年病重,总是面临死亡危机。奶奶看着爷爷病危,经常哭,她也哭。从那以后,她说,抑郁的感觉深深地刻在了她生命的深处。
 
    说到这里,我觉得问题的答案应该很清楚。为什么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容易抑郁?必须重复一次:由于儿童处于心理建构期,老人的抑郁和解体的心理结构会内化为儿童的心理结构,这对儿童的心理成长极为不利,甚至可以说是埋下了一颗隐形心理问题炸弹。
 
    不只是老人带孩子的问题。
 
    当然,这不是老年人带孩子的独特问题,也是更广泛的问题:
 
    父母对养育环境的心理作用认识不足。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只是从生理的角度,而没有从心理上进行教育。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所有那些忽视心理教养的儿童,都会产生同样的心理问题。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位来访者,父母养大,家庭富裕,上名校,但常常抑郁,想到死亡。后来的分析发现,她的父母只提供钱,不在乎她的心理需求和存在。在这样一个看似优秀的环境中,她自然觉得自己是个孤儿,这是我前面提到的问题:
 
    客体关系是心理结构的外部结构,对象关系是个体心理存在的位置。对象关系的缺乏会导致孩子失去存在的位置,从而无法内化有爱的对象,进而导致存在感的丧失,从而导致抑郁、躁狂、分离焦虑甚至更严重的自伤。
 
    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主义所带来的问题实际上是十分隐蔽而恐怖的:科学的唯物论与唯物论可以说是对个人存在的观念、目的和社会建构方式的全面抹杀。这是一个更内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否则,我们的孩子将面临无声的伤害和无法治愈的创伤…
 
    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带孩子?
 
    那么,对于父母而言,到底应该如何带孩子?总结前面的思考,我想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0-6岁是孩子心理结构建构的时期,最好由父母自己带。6岁以后,孩子的心理结构基本建构完成,老人带会更好。
 
    第二,老年人处于无意识的抑郁状态,正在走向对象关系的崩溃。他们的抑郁和破碎的心理结构很容易内化为儿童的内在对象。所以,要注意帮助老人重建客体关系,通过关系和创作手段帮助他们找到存在的地方。了解老人,帮助老人,也是为孩子营造更好的心理环境。
 
    第三,父母不仅要养育孩子的身体,还要养育孩子的心理结构。怎么做呢?具体来说,父母良好的关系结构示范会内化为孩子的内在客体,言传身教是对孩子的心理教养。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成长,还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构建自己,实现自己。如果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也会造成和老人照顾孩子一样的心理问题。
 
    人们说要关心孩子,但真正的关心是基于理解。希望世界各地的父母先了解孩子的心理,然后帮助他们实现心理成长。这对所有家庭成员都是如此!

点赞(4)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