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别只在于思想吗?你希望成为优秀的人才吗?
你明白自己现在的人际关系,金钱蓝图,亲子关系的状态都是你”想”出来的吗?
如果你对于自己的现状不满意,请你相信,唯有改变思想才能转变命运!
根据统计数字显示,导致婚姻破裂的头号杀手就是钱.
人们会为钱吵架,背后最大的原因不是钱本身,而是夫妻两人的“金钱蓝图”无法配合.
重点不在于你有多少钱,或者你根本没有钱,重点是,如果你的金钱蓝图与对方不一致,那就麻烦了.
如何看出对方的金钱蓝图?
首先,你要开始知道并“接受”你伙伴的“财富档案”可能与你有所不同.
知道之后,不要觉得“沮丧”,也不要“放弃”,要用“谅解”的态度面对.
尽可能去理解你的伙伴在钱这件上最在乎的是什么,并找出他的动机是什么,有没有哪些“恐惧”.
用这种方式,你就可以从原因下手,而不是一味去对付结果,这样也才可能改善彼此的关系.
如果不这样做,你根本别想改善你与对方的关系.
谈到这儿,使我不由地想到前几天接到的一通电话.
当时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不安的声音,原来是一位参加星期一课程的妈妈打电话来.
她不安地跟我说她想要暂停上课.
我柔声地询问她道:“你能否帮助我了解你为何会做这个决定的想法?”
她说她当初会想去上课,是因为孩子还不到两岁,就非常的叛逆,不听父母管教,让她很头疼,所以才想要出去寻找方法.
但是上了三堂课之后,她发现课程中所谈的并不是她想要的.
我响应道:“你能帮助我了解你心里想要的是什么呢?”
她说她想要的是具体的做法和技巧.到底要跟孩子说哪些话,他才会乖乖听话,而不是在讨论观念心态的.
我响应道:“这位妈妈,你对孩子的教育这么用心,一定也有去搜寻过一些数据.那么根据你的了解,这些具体的技巧与做法要在哪里才学得到?”
她木然地响应道:“我也不知道,我也还在找.我原本以为赏识教育的技巧可以帮助我.”
我回答道:“那么能否请你在找到答案的同时,也让我知道?
如果这世界上有这么具体的技巧与方法,我也好想知道到底要说哪些话,用哪些技巧,我的先生、父母、兄弟、同事通通都会愿意配合我,乖乖听我的!”
事后,我回忆起曾经与这对夫妻共同聆听一场演讲的画面.
演讲过程中,那位先生不断地振笔疾书做着笔记,而身旁的太太却不断地传来抱怨声:“你怎么写得这么慢、这句漏抄了啦、这个字还写错…”
如果我们很习惯用这样的态度面对我们的孩子和家人,那么要他们愿意与我们合作,我想一定是件不容易的事吧.
其实教育,包括赏识教育在内,都是在传递以及涵养正面的心态和观念而已.
如果教育可以变成技巧,那么我想这个世界早就已经大同了.
因为只要运用那些技巧,孩子就会听话,另一伴就会合作,老板就会加薪,人际关系就会和谐.
那么这个世界会变得何等地和谐愉快啊…
然而,可能吗?有这么容易吗?人的思想有这么简单吗?
这对夫妻却告诉我他们希望等到孩子四岁之后再自我成长.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他们想要继续用现在的模式教育孩子,与孩子摩擦冲突两年之后,孩子也痛苦两年,父母亲也辛苦两年了再来帮助自己成长,解决痛苦.
想到这里,身子不由地起了一阵哆嗦…
不过,话又说回来,面对对方的“放弃”、“责备”或者“焦急”等情况时,到底我们该如何“接受”、“坚持”、“陪伴”甚至“推动”呢?
如果对方是那种虽不愿实际融入,却愿意听听看的,那么我们在做法上是不是就接受他的决定,用轻松的方式“持续地”与他分享好信息、好文章、好的教育方式呢?
然而如果对方是那种完全不愿意实际参与的人,我们是不是也要接受他的决定,停止与他建立更深入的关系,留空间给他咧?
但是,这样会不会也无法让对方从我们身上看到“坚持不懈”的身教行谊呢?我们也成了说的到却做不到的人了,不是吗?
就像是当孩子跟我们说,他完全不想去上学了,那么我们应该接受孩子这样的决定,也停止安排学习环境吗?
还是我们应该对孩子晓以大义或甚至威权压迫?
但是这样不就不太像是“接受”及“谅解的态度”了?
思索到这儿,我又想到了另一个角度,如果刚才课程内容的意思是依照我这样的方式推理的,那么会不会又让自己落入随他人的心境而“非礼”自己的陷阱之中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