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出来混,就可能得罪别人,而得罪了方丈还想走,谈何容易?
问题是,当我们冒犯别人的时候,往往紧张害怕都来不及了,更有可能会急于做出辩解,弄巧成拙,不解释还好,越解释对方越生气。
还有一种人刚好相反,你总是把对不起、抱歉挂在嘴边,当你真正遇到需要真诚道歉的事情,才发现自己的“对不起”已经不值钱。你可以评价看看,自己是否有下面这样的症状:
总是习惯过度道歉,不管自己有没有错,都先说对不起。
在说完对不起之后,后面会立刻加上“但是”或“不过”来解释自己冒犯对方的原因。
每次道歉之后,都希望对方可以马上原谅你。
道歉时,总会用很长很长的句子、或很多很多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愧疚。
不习惯说对不起,用搞笑、转移话题的方式来化解尴尬。
如果在上述5项当中你符合了三项,那么或许您就有某种程度上面的“道歉障碍”,这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可能你需要一些些有关于“说对不起”的技巧练习,下面是心理治疗师Harriet Lerner(2017)提供的几个禁忌:
1.“对不起,但是……”
当我们冒犯别人的时候,因为太害怕对方会因此而讨厌我们、损伤到我们的关系,所以有些时候会在对不起后面加上一个“但是”来说明自己犯错的原因,可是听到对方耳朵里面,其实很像是辩解,也会显得非常没有诚意。
这个语句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作“模糊信息”,同一个句子里面,传达了正负二个互相矛盾的内容,这样子聆听的人会难以了解,你到底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也会让你的道歉大打折扣。
同样的状况也会发生在你嘴巴上说道歉,但是语气和表情却表现出自己很无辜的样子的时候。总之,说的话和你的行为要一致,这样子才能够显示出你的“诚意”。
下次,要做任何解释之前,先设身处地的的设想对方的感受,真诚地做出道歉之后,再来讨论。心口合一,才能让对方感受到(刘秀丹,2016)。
2.有事没事就说道歉
相较于“困难开口道歉”的人,有些人则是经常把“对不起”挂在嘴边,不过这两种人其实都是对自己没有自信的人。前面那种很难说“对不起”的人,因为打从心里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被尊重的,所以也担心自己如果道歉的话,就会“输了”;而后面那种那些时时刻刻在道歉,根本没有经过脑袋瓜的人,他们口中的“对不起”只是一种防卫和保护自己的方式,说出口的时候根本没有经过“心”,别人也没有办法感受到真诚,这些人看起来很有礼貌,但骨子里担心别人讨厌自己,所以在对方做出任何响应之前,就先开口道歉。
我自己秉持的原则是:“先停下来感受,再道歉。”如果是小事情,例如咖啡波倒别人的衣服,或者是不小心撞到同车厢的常客,那么的确是可以立刻反射性的道歉,但倘若是较大的事情,例如你睡了人家的女友、或者是误伤了别人的小孩,那么首要职之并不是道歉,而是先去感受“对方有多难过”。
3.道歉完希望对方立刻原谅你
道歉是你的选择,不过“要不要原谅你”是对方选择。
有的人在道歉之后,会反射性地给对方施加一种压力是“我都已经道歉了你还不原谅是怎么样?”但是这里却犯了一个逻辑上的谬误:并不是所有的道歉都可以带来原谅。
或许你会觉得疑惑,我都已经道歉了,为什么对方还无法原谅呢?Harriet Lerner指出,原谅并不是一个“是/否”的过程,而是有“程度”的。你可以原谅一个人10%、50%、或90%,而且更多时候,原谅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决定,就是为什么我们往往需要花费一段时间,才能够原谅一个人(Spring、Spring,2011)。
好的道歉,胜过千言万语
在人际关系当中,犯错/被冒犯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的,有些时候你抗拒道歉,是因为你觉得对方也有错。我该怎么办呢?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讲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论“事实的真相”到底是谁错,你必须练习承认,在这场灾难之中,两个人感受都是真实的。
换句话说,站在你的立场,你可能觉得你自己也受伤了,并且认为对方伤害你还比较多,但站在对方的立场,他也是这么想的。有一种方式是去争夺到底谁错谁对,但如果你选择种方法,你会发现很有可能无法修复关系,还会把气氛弄得更糟糕。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事实”,我们都活在“想像中的现实”里面,也就是说,我们大概不能还原所谓的“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只能去承认对方眼睛里面看到的,与你所认同的,都是事实(李维伦,2016)——尽管两者可能互相矛盾。
是的,你不需要为他的情绪负责(因为他才是能够主导他情绪的人),但你可以真切地先停下来,设想对方的感受并且真心感到惭愧,并且接受对方有“可能不会原谅你”的权利。
犯错之后,由于我们非常重视这段关系,通常很希望对方能够赶快原谅我们,但吊诡的是,我们越急于要寻求原谅,往往会让对方感到压力,结果变得不容易得到原谅。相反地??,如果我们把“原谅与否”的权利交还给对方,这一种善意和开放,反而能够让对方觉得放松,也更有可能原谅我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