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爸爸和妈妈都是我最亲的人,看着爸爸打妈妈,我很生气,但又无法保护妈妈,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他们都说爱对方,可是他们却总是在吵架,爸爸打妈妈,妈妈骂爸爸,难道这就是爱吗?」

  ?我帮助妈妈是不是就对不起爸爸?我就没有爸爸了??

  ?看到爸爸和妈妈骂来骂去又打架,我好害怕!好多心事藏在心里,心好痛!?

  「回到家我就觉得有股压力涌上,总觉得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真不想回家,但何处是我家呢?」

  ~一群目睹婚姻暴力孩子的心声

  身为谘商心理师,在实务工作中,经常有机会聆听目睹婚姻暴力孩子的内在心声,并有幸陪同他们面对与走过生命中的幽暗,那是一种特别的生命经验。在与目睹婚暴孩子工作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的婚姻暴力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不论孩子是否直接目睹父母的暴力行为,他们仍能从细微的线索中,察觉到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感受到父母的各种矛盾情绪,会因为受虐的一方而悲伤,也会因为施虐一方亦是自己的亲人,却无力改变而自责不已。对孩子而言,面对父母的暴力行为恐怕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吧!

  长期生活在婚姻暴力家庭中的孩子,除了恐惧自己会和被害人一样遭受殴打,也因为常担心被害人受伤、死亡、离家或自杀,而常常处于极度不安与恐惧中。这类孩子常有的忧虑有:

  1.父母会不会离婚?

  2.家中会不会有人死掉或受伤?

  3.我能做些什么?

  4.我要住哪里?

  5.可以向哪些人求助?谁可以帮我呢?

  6.我可不可以告诉别人这件事情?

  7.邻居、朋友或师长会不会看轻自己和家人?

  8.自己会不会忍不住出手或回手打父亲或辱骂母亲?

  9.我帮助妈妈是不是就是背叛了爸爸?我就没有爸爸了?

  10.我感受不到父母对我的爱,心中已对父母失去尊敬,该如何继续与父母相处下去呢?

  11.我觉得无法信任别人,不敢与人亲密相处,我该怎么办?

  根据相关研究与临床上的观察发现,对孩子来说,目睹父母间的暴力行为与直接受虐对心理的影响是相似的,会出现焦虑、警觉、恐惧、过度哭泣、莫名发脾气、自责、失望、无助、沮丧、麻木等情绪,失眠、做恶梦、头痛、饮食失调等生理现象,也会不自觉地学习以暴力解决问题,出现不适当的性别角色认同,以及伴随种种复杂情绪而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如退缩、分离焦虑、攻击、逃家、偷窃、人际关系孤立、自我伤害等。这些孩子在人格特质上极易具有以下特征:

  1.自我价值感低落,认为自己无法保护被虐的父亲或母亲,否定自己的能力及存在价值。

  2.对他人缺乏信任感,无法与人亲近。

  3.在人际相处上,容易有被拒绝感。

  4.挫折容忍度低,自我控制力较低。

  5.对人际关系有较偏差的想法,认为别人不会无缘无故对他好,通常是有目的的。

  6.人际沟通技巧较差,脾气暴躁、具攻击性,倾向以暴力解决问题。

  7.有神经质倾向,如容易紧张、焦虑不安、容易发怒、具攻击性,常感觉沮丧与哀伤。

  在实务工作中发现,受虐妇女经历了先生长期的施暴后,自己内心充满着害怕、罪恶感、羞愧、愤怒、被抛弃、失落等种种情绪,以及面对生活上的其他压力,如经济、官司、人身安全等,使得妇女经常处于烦躁、忧郁、无力感的状态,无法适当地提供孩子情绪支持与安全的依附关系(attachment relationship),,也可能阻碍了孩子心理复原的过程或加剧其受创伤的程度。因此,针对目睹婚姻暴力孩子提供个别或团体心理谘商服务是相当需要的。

  每个目睹婚姻暴力的孩子,背后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孩子在混乱的情绪中长大,安全感被破坏,无法学到处理冲突的合理方式,分不清人我的界限。父母没有学会以适当的方式满足需求,分不清情绪与行为,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不自觉地认同施暴者或受虐者,形成代间传递的恶性循环。衷心期盼这些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能在接受心理谘商专业的协助后,逐渐面对与走过生命中的幽暗,学会分清自己与父母的不同,整合破碎的自我,展现出原属于自己的笑容。近几年,政府机关或社福机构已逐渐关注到目睹婚姻暴力对孩子的影响,若您或亲友是婚姻暴力的受害者,也发现孩子出现上述情形。建议您可求助各地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或社福机构,并协助孩子接受心理谘商服务,可帮助自己、亲友早日寻找到重生的契机。

点赞(4)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