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啊,年纪也差不多了,是该找个人嫁了,如果年纪太大,没有人要,那该怎么办…”
每次丽文听到妈妈这样子说,心中就会有无限的委屈与愤怒。虽然知道妈妈是为了自己好所以提醒自己,但还是非常气妈妈,为什么总是把自己讲成好像没有人要似的,念了一点社会学理论的自己,也觉得自己并不想要被“物化”,被用“有没有嫁出去”的看法框住;可是心中又会非常害怕,会不会妈妈讲的是真的,会不会最后真的没有人要……
单身的处境:害怕孤独终老的文化价值
传统社会的观念里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似乎当我们到了一定年纪,就需要开始找“伴”。而这个“伴”的词意思,在传统观念里头,认为必须要“有另外一个人,才会完整”,许多长辈也常说:“年纪那么大,怎么还没结婚?后半辈子若没有人照顾,你老了怎么办?”,虽然是一种心意,但长辈的期待也让很多男男女女,感到压力山大。
近几年来,现代人的感情价值观渐渐地在改变。或许是受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现代人更愿意开始相信、甚至享受“单身之乐”,感觉“一个人,其实也可以过得很好”的自在;但同时间,当我们看见其他人在脸书上晒恩爱,或在路上看到别人“放闪”时,我们还是会觉得自己是个“鲁蛇(Loser)”,是人生失败组。
年轻人会称死会“脱鲁”的象征,就像是摆脱某种臭名似的,这样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经过“比较”后的结果。这是一个让人惊讶的发现。即便在整个社会逐渐开放,单身主义的观念崛起的年代,我们依然会发现,虽然台面上大家都说单身没什么不好,但其实整个社会舆论的走向,还是隐隐地赞扬著有伴的人、贬低单身的人。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里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他认为人常常会“透过跟别人比较,以进行自我评价”,当我们“向下比较”时,我们会满足内在对自己的肯定;但当我们“向上比较”时,可能就会引起我们痛苦、恐惧等等的情绪,进而打击到我们的自我价值。
而传统文化价值对“有没有伴”的评价,就是我们拿来进行社会比较的基准。因此,即使在心里我们明白单身没有什么不好,我们仍然会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隐约地认为“有伴”优于“单身”。
我们下意识地在心里进行着“社会比较”,开始把“单身”的自己跟其他“放闪”的人放在一起做检视,尤其当我们看到脸书底下一致推文说:“哇~好闪!好幸福喔!”,那种被比较的感觉就更深了。
在觉得羡慕的同时,我们其实也默默地在心里产生一种负面感受。因为相形之下,那种觉得自己是单身狗汪汪的感觉更明显了,也在这个时候,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更孤单,也更可怜。
社会比较是种习惯,也是种风险
社会比较其实是人性中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常常需要透过跟别人做比较,去映照出自己的样子,知道自己的优劣,定义出自己的自我价值。就像是小时候我们会透过被称赞或鼓励,而渐渐对自己产生信心,或在被骂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借此形塑自己的定位。
社会比较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危险的是,当我们“太过依赖”“比较”所带来的价值感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很容易迷失在这里头。
但为什么你会“太过依赖外在标准”来定义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对自己不够有信心,无法发展出判断自己的内在标准。你一方面不喜欢这个社会把“剩女”或“败犬”这些词套在你身上,可是还是不自觉地会被这些说法给打击与挫折到。
久而久之,你可能为了逃避那种“臭名”,被摆脱“臭名”的焦虑推着走,让自己太过轻易地,随便丢到某一段不适合的关系里头。
价值观的束缚–焦虑的传承
很多人觉得,“长辈们”总是会希望子女可以赶快“结婚生子”,是因为长辈们“害怕当初自己做的决定(结婚)是错的,所以希望其他人能够做出跟自己一样的决定,以证明自己的决定其实没有错。”
我认为单纯用这样子的说法来看,其实有点太单一。但我也的确同意,其实当长辈们的“催促”变成是一种压力时,通常是因为长辈内在也有一股很大的“焦虑”存在。
那股焦虑,可能是,害怕孩子不幸福(而对长辈而言,幸福的方式就是可以找到一个“安稳”的存在与陪伴);可能是害怕他人眼光;也可能是在长辈们心中就已经有个“应该早点结婚生子”的内在规条,所以看到孩子还单身,就会兴起“这样子不对吧!”的焦虑,或者更正确地来说,是一种“事情不该是这个样子”的失控感。
这个“应该要赶快脱离单身、赶快结婚生子”是整个社会的集体焦虑。而上一代就会把这种焦虑跟失控感丢到下一代身上,共同形成一种焦虑的传承。
回归本心:别让焦虑成为进入一段关系的推手
所以在适婚年龄但却还没有结婚的你,可以回过头检视一下自己,内在是什么样的焦虑,也压迫了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有两个部分想提醒大家:
第一,你是否能够提醒自己,这个社会有一个潜在的价值观,叫做“单身有罪”,所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但并不代表是一种“事实”。
而当身边看似“所有的人”都催促着你,赶快“找个人嫁掉”,你也急着想让自己脱离单身时,你能不能慢下来去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还是我只是因为害怕,或者想要赶快丢掉这些焦虑而做?
第二,当你越在意别人的看法,代表你越不相信自己的主见。所以适时地减少脸书这类社群网站的刺激,提醒自己不要轻易掉入自我挫败的“社会比较”,更能帮助你回到自己的本心。
当你回到自己的本心时,诚实地问问自己,“对自己而言”你是不是待在一个“对自己满意、感觉自在”的位置?在这样的前提下,当你选择单身或死会,不再是因为害怕与焦虑,而是因为想要,你才会真正地对自己产生油然而生的自信。
愿我们都能够在单身与非单身中,找到自己的自信与自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