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夫妻几十年相濡以沫,悄悄积淀下1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平时湮没在琐碎的生活中,只是在丧偶的一瞬间才会爆发出来,给人以致命打击。不少丧偶者能够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克服因丧偶产生的心理危机,他们专心投入自己的事业,或是照顾好自己的家庭,依然可以生活得充实和愉快。但部分丧偶者得不到相应的心理调适,深陷丧偶之痛不能自拔,长期沉湎于对配偶的哀思中,容易忧郁成疾,于身心健康十分不利,严重的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恶劣情绪折磨后,可能走向自残、自虐,甚至自杀的道路。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一次调查,中国60~64岁的城市低龄老人丧偶率为16%,农村为20%。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丧偶率,城市为63%,农村为76%。老年夫妻几十年相濡以沫,悄悄积淀下1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平时湮没在琐碎的生活中,只是在丧偶的一瞬间才会爆发出来,给人以致命打击。
不少丧偶者能够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克服因丧偶产生的心理危机,他们专心投入自己的事业,或是照顾好自己的家庭,依然可以生活得充实和愉快。但部分丧偶者得不到相应的心理调适,深陷丧偶之痛不能自拔,长期沉湎于对配偶的哀思中,容易忧郁成疾,于身心健康十分不利,严重的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恶劣情绪折磨后,可能走向自残、自虐,甚至自杀的道路。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所以,如何走出精神重创,安享健康晚年,对丧偶老人来说非常重要。
【案例】
老华的妻子在去年不幸死于一场车祸。他的2个女儿都已经成家生子,但都生活在国外,不能照顾老人。从那时起,他一直独居。由于以前的饮食起居都是由妻子照料,妻子去世后老华突然觉得无所适从,每日都在对妻子的思念中煎熬着,非常失落、孤独与无助,感觉不到生存的意义。不到一年,他突发心肌梗死离开了人间。
【分析】
在配偶死亡的第一年,健在一方的死亡率非常高。据有关资料报道,在近期内失去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失衡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人数的7倍。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丈夫先去世,妻子的适应能力较强;而妻子先去世,丈夫的适应能力则较差。这是因为女性总有操持不完的家务,较少感到无事可做的寂寞。如果有孙辈,那丧偶的女性就更容易克服悲伤心理,她们能在对孙辈的照料中获得乐趣。男性丧偶的老人,因为平时生活大多由妻子料理,一旦丧妻很不适应。故男性应尽早学会做些家务劳动,起码生活能自理,变故之后不会因生活极不适应而过于悲痛,还能在家务劳动中打发寂寞。
【心理支招】
丧偶固然是重大的不幸,但是如果不能妥善对待,也许会把自己的身体搞垮,甚至殃及子孙。因此,丧偶老人应该学会从这种痛苦深渊中自拔出来,尽快地在心理上适应这一不幸事件,不仅使自己和家人继续幸福地生活,而且可以告慰死者的亡灵。因此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1)培养自我安慰心理。失去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配偶的确是一件令人悲痛欲绝的事情,但这又是无法挽回的事实。要坦然面对,不妨理智地提醒自己:每个人都要走向死亡,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自然法则。如果他(她)不“早走”,而是我“早走”,对他(她)来讲则更残酷。“早走”1步的,一定“希望”我多保重身体,把孩子培养教育成人,愉快、坚强地生活下去。
(2)避免自责心理。有些老年人在老伴去世后,常常会责备自己以前对不起死去的老伴。诸如,以前自己做过一些错事,争吵打骂过,没有满足老伴的某些愿望,等等。如果想要弥补自己对生前老伴的歉疚,最好的办法不是自责,而是将老伴生前的事业、精神继承发扬下去,完成老伴生前未能实现的愿望。
(3)避免睹物思人。常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这对自己正常生活并无好处。因此,应该尽量戒除怀旧诱因,把老伴的遗物收藏起来,尤其是最能引起你痛苦回忆的物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