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官方
网站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问更好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谈谈实践“个人担当”的工具:QBQ。

  “问题背后的问题”建立在一项观察上:每个人在第一时间,往往会做负面的反应,因此脑海中浮现出“错误问题”或“烂问题”。但是,如果能在每一个抉择的当下修炼自己的想法,看到原始问题的背后意涵,再提出更好的问题,那么问题本身将引导我们获得更圆满的结局。

  QBQ的指导原则之一是“答案就在问题之中”,换句话说,提出更好的问题,就会获得更好的答案,因此QBQ的精神就是“提出更好的问题”。如何分辨问题的好坏呢?比较好的问题,究竟“长”什么模样?本书将帮助读者分辨并提出比较好的问题。对初学者来说,以下是创造QBQ的三项简单指导原则:

  以“什么”或“该如何”这两个词来发问,而不是“为什么”、“什么时候”或“谁”。

  包含“我”字在内,而不是“他们”、“我们”、“你”或者“你们”。

  把焦点放在行动上。

  比如说,“我能做什么”就是最佳示例,这句话以“什么”这个词来发问,包含“我”字在内,并将焦点放在行动上。“我能做什么?”说得简单,但可别被它的简单给骗了。QBQ就像宝石,由许多切割面所组成,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探索这些切割面,看看QBQ的发问方式,将对你我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

  别问“为什么?”

  你听过下列的问题吗?

  “别人为什么不认真点?”

  “这种事为什么落到我头上?”

  “为什么他们要为难我,让我没法好好做事?”

  大声把问题说出来。说出问题后,你的感觉如何?当我说出这些问题时,感觉自己像受害者般的软弱无力,用“为什么是我”的语气发问,等于是在说:“我受到周遭的人事物所陷害。”这种想法不太具有建设性,是吧?但我们却经常挂在嘴边。

  (请注意:这里探讨的,不是运用“为什么”来解决问题或者进行销售训练,尽管那些都是有用而且适切的方法。我们提出的,却是以“为什么”这个词发问的问题,它们带有“我是受害者”的语气与心态,让人一听就把你归类为典型的可怜虫。)

  任何人都可能掉进“为什么”的陷井。有一次,我问一位部门经理,有多少人为他工作,他说:“大概半个人吧!”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是像他这类的管理者,无疑会提出错误的问题来,像是:“为什么我总是找不到好员工?”、“为什么现代的年轻人不想工作?”、“为什么我得不到上级长官的进一步指示?”

  以上都是“受害者心态”的思考方式,在我们的生活周遭老早就充满着这种思维了。

  有一次我搭长途飞机,旁边刚好坐了一位五十五岁左右的男士,我们互相自我介绍,先从一些客套话开始,像是:“你飞到哪儿?”以及“请问在哪高就?”原来他在亚斯班附近还拥有一栋屋子,刚从那儿度完二十一天的滑雪假期回来。“哇!”我心想,“在亚斯班度假二十一天,这家伙的口袋里肯定“麦克、麦克!”他接着说他住纽约市,在华尔街上班。你猜他做哪行的?不是股票营业员,而是专攻个人伤害诉讼的律师。

  当他问我从事哪一种行业时,我顺口说了一个简单的回答:“写作、演讲。”“哦,真的?”他说,“你都在讲些什么?”我考虑了一下,心想:“有什么不能说的?”于是回答,我一直在倡导“个人担当”的观念,同时心里纳闷地想:他是否看出其中的讽刺和幽默的地方。我们面面相觑了好一会儿,他有点坐立不安的样子,最后我为了澄清,又说:“其实我是在帮助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除去生命中的“受害者想法』!”他想必是听懂了我的话,因为他后来便起身走动,从此我们再也没说有一句话。

  我对他这个人或他的职业完全没意见,在这不断问“这种事为什么落到我头上?”的文化中,他只是在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罢了,然而在对当前的病态摇头叹息时,可别忘了社会是由你和我在内的个人所组成,因此如果想摆脱周遭的“受害者想法”,最好先从自身做起。

  QBQ的第一项指导原则是:QBQ必须以“什么”或“该如何”发问,而不是“为什么”、“什么时候”或“谁”。再看一遍本篇一开始的三个“为什么”问句,想想如果改用以下问题取代,情况会是怎样:

  “我今天该如何把分内工作做得更好?”

  “我能做什么来改善现状?”

  “我能运用哪种方式,作为别人的后盾?”

  任何人都可能掉进“为什么”的陷井里,但在对当前病态摇头叹息时,别忘了社会是由你我在内的个人组成,如果想摆脱“受害者想法”,最好从自身做起。

  受害者心态

  我收到一位男士的电子邮件,说他在过去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每当问题发生时,唯一可接受的回答是:“责无旁贷,长官!”他接受它、相信它并奉行不悖。

  当他褪去军服,回复平民身份,开始为某大食品公司担任区经理时,表现得却不如公司预期,他对自己也不甚满意,就在接受公司内部举办的个人担当与QBQ训练前夕,他到上司面前问了以下问题:

  “你为什么不多给我一些时间?”

  “你为什么不多指导我?”

  “我们为什么不能更有竞争力?”

  “我们为什么做不出一些新产品?”

  “行销部为什么不给我们更多支持?”

  电子邮件的结尾说:“在学过QBQ以后,我突然领悟到在这弃军从商的短短数年间,我已经变成自己最痛恨的“受害者』了。”如果这位男士在与“责无旁贷,长官!”朝夕相处了十年后,竟然还是落入“受害者”的想法,也难怪每个人都得提防“受害者”进入自己的生命中了。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