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SOP不是万灵丹?熟悉问题vs.陌生问题
为什么解决问题光靠SOP是行不通的?因为SOP只能用来解决“熟悉问题”,也就是“已经被研究分析,并发展出解答或是标准处理流程”的问题。而“陌生问题”,是“没有被人研究解答过,或是有人研究过却没有答案”的问题,自然也不会有SOP。
没有已知的步骤,我们该如何解决陌生的问题?当然也有工具可用,但最重要的是“以终为始”这个大原则:先去想最终要产生什么价值,并且不断反复思考、修正,让原则带领你找出可以落地、有效益的点子,并且创造价值,产生impact。
解决陌生问题的旅途中,会经过这几个过程:
1.正确地界定问题
“解决问题”是一个实用的概念,目的是发展出“可执行”的解决方案,最终才能产生价值。
例如老板提出“我想知道客户有多喜欢我们的产品”这个议题,你需要“以终为始”去想这个问题可以带来什么价值,不断往下挖,直到产出可执行又有效益的点子。像是“产品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而“提升客户满意度”、“提升客户回购率”。而不是老板一说“我想知道客户有多喜欢我们的产品”,就立刻去做市调,浪费时间金钱,却无法产生价值。
界定问题之后,还要去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我们来解决?”没有人做过的问题,产生价值的机会最高。如果是很多人做过却没有成果的问题,得先盘点自己是否有更多更好的资源、人才或其他优势,否则还没做就知道成功的机率不大。
2.发想“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界定问题之后,要去想“可执行”的解决方案,越多越好;而“不可执行”的点子不管多有效,在这个阶段就该丢掉。
举例来说,“缺少大数据人才”这个问题,去美国雇就是乍听之下有效益却无法执行的点子,因为台湾的薪水很难雇得起美国的大数据人才。对应这个问题,真正可以执行的点子,或许是从学校雇用聪明的人来培养或从同业挖角。
3.证明方案是有效的
有了可执行的解决方案后,下一个问题是:这些点子是否真的有效?怎么选择要做哪一个?难道老板随便挑一个就做了吗?要怎么知道会有效,而且是长期有效?你对自己的点子有多大的把握?很多时候其实是没什么把握的,所以要花很大的力气搜集很多相关的facts(事实、证据),确保这个点子有成功的可能。
以事实为依据(fact based)而非以个人意见为依据(opinion based),来验证点子能产生效益,是麦肯锡等顾问公司的基本动作。台湾在这方面的训练特别少,很多公司只是凭感觉或老板说了算,最后浪费了资源,才发现点子无效。当然验证点子是否可行,可能需要一笔费用,但没有经过验证的大投资,就是省小钱亏大钱了。
4.证明方案的经济效益
这个思维是台湾现在很缺乏的,一个点子有机会成功,大家就拼命去做了。可能花了两百万,去做一个有五十万效果的案子,完全不划算,没有经济效益。
如果你跟老板说“花三百万做了这件事,客户满意度会提升”,就算老板能确保客户真的会满意,但他还是不会提供资源,为什么?
要让老板点头,就必须让他清楚知道你的方案可以带进多少效益,ROI(投资报酬率)是多少,为什么要把资源投注在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
5.说服决策者
最后的沟通说服,是最有意思也是我最在意的。还在发想点子的阶段,我就会要求团队去想:“虽然两个月后才要提出方案,但如果现在就要见到决策者,你会跟他说什么?”如果你一开始就想到决策者会问:需要的人力和资源有哪些、能否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等等,不需要等到两个月后,现在就可以不断调整修正解决方案,而不是最后才去想。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不是方法与步骤,而是原则
整个解决问题的流程并不是单向的,要让“产生impact”做你的北极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引你不断反复调整,越来越接近正确的方向。
当整个过程都走完了,进入执行阶段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因为所有陌生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新的,于是下一个解决陌生问题的过程又开始了。
记住!你当然可以运用各种步骤以及工具来解决“陌生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在每个步骤中,时时提醒自己三个原则:以终为始(hypothesis driven)、产生效益(impact oriented)、以事实为本(fact based)。让这些原则带领你,增强你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