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果离开这个人,会不会找不到爱我的人,孤老一生?"
有些人,即使在关系里被错待、被伤害,甚至可能被深深地羞辱,都还是"不敢"离开这段关系。
对她而言,在一段关系被爱着,被肯定,成为"独一无二",才能让她心中那个从小没有被爱、甚至有被抛弃感、被选择的小孩,有安全感,才能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心中的那个小孩没有被真的爱过
他们都说你"应该":你爱别人,但你真的爱过自己吗?
所以她可能很努力,可能一心一意的付出;也可能用很高的标准检视身边的伴侣,确认对方要对自己够好,她才能稍稍安心。
也可能,不小心陷入自我牺牲的故事情节里,因为那些牺牲而感觉到自己成为对方的独一无二,甚至被人不尊重、侵犯地对待,却还是误以为:"这样才是爱我吧?他只是情不自禁…"
若我们从未被好好爱着,我们不晓得如何离开一段被错待的关系;有时,我们不只会受伤,也会与对方"相爱相杀"。
只是,所有不堪,似乎只要有"爱",只要对方能够爱我,一切做为就可以被原谅。
因为这类型的人,内心匮乏,无法真的认识自己,于是只能这么卑微地渴求着爱啊。
woman sitting behind of black wrought-iron railways
将内心匮乏,转至爱情关系中的爱情故事脚本
在《他们都说你"应该"》一书中,分享了几种常见的"爱情故事脚本",包含:追求全心全意为了彼此的爱情关系、"你要无条件地包容我"、被迫爱上性侵者的女孩、浪子回头金不换等故事。
或许,你会在这些故事里,看到你身边的人、或是你自己的影子。
但这并非代表"谁是错的、有问题的",而是: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些"好女孩"、"应该"对我们从小到大的训练,让我们的内心匮乏,以至于将注意力转至爱情关系中,有时我们很努力,却反而让彼此变得痛苦不堪、或把自己变得卑微时,我们或许可以重新思考:
能不能不再,无意识地掉进这个"强制性重复"的爱情剧本中?
为的,不是挑剔自己不好;而是希望,让自己的人生能够有更多"有意识的选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