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博有一个热搜事件 #7岁女童商场偷拿玩具亲妈报警#
事件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名7岁的女孩在商场,经过一家商店时,店员认出女孩曾经在店里偷拿过几个玩具,但询问几次后女孩一直都不承认,于是联系了女孩的妈妈。妈妈赶到现场后,和店员一再询问孩子,但是女孩还是不肯承认,随后妈妈没有责骂批评女孩,而是选择报警。
民警到达现场以后,对小女孩进行教育,女孩最后承认了自己曾经偷拿玩具的事实。
女孩的妈妈之后接受采访表示,这么做是希望给孩子一个教训,知道自己做错了。
对于这位妈妈的做法,很多网友给予了支持,认为通过报警这件事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偷窃这件事的严重性。
但也有网友认为这个教训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过分了,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我们都能明白这位妈妈想让孩子知错、改正的苦心,但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真的有利吗?
报警教育的效果
孩子偷窃,父母报警,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的确有一个很好的警醒教育效果。
警察在孩子心目中一直是“正义”“抓坏人”的形象,警察的出现、当场教育,让孩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承认错误,达到了妈妈和店员想要的结果;让孩子接受警察当场的“拷问”,达到给孩子一个“教训”的目的。
但换成孩子的角度来看,她会有什么感受?
当妈妈、警察出现在她面前的那一刻,她一定了解到自己真的犯了很大的错误,并且深深地记住这件事。
但更有可能会发生的是,孩子始终不能从这件事里走出来,始终处于“被警察抓”的恐惧当中。
这种恐惧、焦虑会慢慢变成孩子的一种错误的自我暗示和认知:觉得自己是坏人、是个小偷,会成为孩子的一段黑暗的回忆。
恐吓教育
给孩子造成永久的创伤
7岁的孩子,其实已经有很强的自尊了。妈妈报警,让孩子接受警察的询问,把她不光彩的一面暴露在公众面前时,这种羞耻感和无力感无异于赤裸于人前。
这种教育方式就是一种恐吓教育,恐吓教育像一把刀子一张扎进孩子的内心,这是一定会留下伤痕的。
恐吓教育,其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你再不乖,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爸爸妈妈不喜欢不乖的孩子!”
“你再不好好学习,就把你送给门口捡垃圾的大爷!”
“......”
类似的语言恐吓还有很多,很多家长希望通过这种恐吓语言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但这些语言却会给孩子带来一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很难疗愈。
行为恐吓最常见的就是行为冷暴力、忽视孩子的存在。行为恐吓会造成家长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给孩子内心深处带来落差,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长时间接受恐吓教育的孩子,会被不良、负面的评价误导,让孩子的自我意识产生混乱,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孩子很可能会变得懦弱、畏缩、自卑等。更可怕的是,孩子一直无法从父母、家庭中汲取到安全感,从未感受到“被保护”,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必定会越来越远。
其实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同时也是一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好机会。《正面管教》里有这么一句话:
当孩子犯错时,怎么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而不是惩罚。
孩子的成长,肯定会伴随着错误,有时是无伤大雅的小错,有时是底线性的原则错误。但是不管哪一类的问题和错误,我们都要接纳孩子,理智修正错误。
教育,父母本质上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恐吓。养育路上,我们要一直与爱前行。
在评估中,我们可以帮助您认识孩子当下的心理状态、深入了解孩子的发展需求、评估家庭关系,协助您观察和反思亲子关系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同时给您处理孩子成长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科学发展的建议。
评估相关信息
合适年龄
0-18岁家庭
预约方式
■方式一:
扫描二维码,预约报名
■方式二:
预约咨询,联系顾问老师(微信同号)
赵老师:159-1443-8914(电话微信同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