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是为孩子好的,但是,却很容易用批评或说教的方式,关上了沟通的那扇门……
曾听到一对母子对话,孩子说:“啊!我的作业忘了带了!”妈妈开始教训:“怎么老是忘东忘西?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每天睡觉前,要把第二天的东西都收拾好,现在出问题了吧!你自己想办法,没人救得了你了……”孩子本来已经很着急,现在又加上挫折,眼泪在眼眶里不停打转。
类似的对话并不陌生,原本想要寻求帮助的孩子,因妈妈连珠炮的责备,更感到挫折。父母怎样跟孩子说话?亲子间又要如何对话?是父母必修的一堂课。
亲子对话的绊脚石
相信父母都希望和子女好好说话、和谐相处,但却不自觉的用了负面的说话方式,阻碍亲子的沟通,甚至引爆冲突,如:批评、否定、论断、责备、说教、命令、恐吓、嘲笑、轻蔑、防卫等,都是沟通的绊脚石。原因可能是父母传承原生家庭的沟通模式、在管教孩子时被孩子激怒,或执着于父母威权,就会习惯性或失控的说出伤害的话语,如:“你就是不用心!”“你再闹情绪,等下把你关起来!”“你的想法太幼稚了!”
在许多亲子教育课程中,有些父母提到孩子不喜欢跟他们说话,当深入了解之后,就发现大多都是因父母使用不当的沟通方式,使孩子觉得跟父母说话无趣或受挫,因而不愿意和父母交谈。
亲子间要如何沟通?
在传统的思维中,孩子要多听,不要表达太多意见,但新世纪父母应该学习符合新世代孩子的双向沟通模式—“引导式对话”。它运用问题引发孩子思考,并让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它不但具启发性,又可增进孩子思考力与表达力,更重要的,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及正向的价值观,引导孩子走向好的行为。
“引导式对话”的信念
父母要学习使用引导式对话前,需先建立以下的信念: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权表达属于自己独特的想法与感受
每个孩子都有思考的能力,更有选择与决定的自由
每个孩子都有被接纳的需要,包含他们的想法、感受、选择
亲子对话时,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所以要互相尊重
亲子对话时,听比说重要,问比答重要
“引导式对话”的步骤
用开放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声
许多人在听别人说话时,心中很容易用既有的经验及主观思维,去评价判断。所以,父母在聆听孩子时,要放下自己的成见,才可以客观的听到孩子表达的事实。
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孩子的情绪
年幼的孩子可帮助他说出情绪,较年长的孩子可引导他说出感受。
用简单的话整理孩子表达的重点
孩子叙述较冗长时,在耐心聆听后,可摘要孩子表达的内容,并请其确认。
针对孩子的叙述,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其思考
帮助孩子厘清他说的是事实或想像,或让孩子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对孩子的回答表达肯定
当孩子回答问题时,专注聆听并正向响应孩子的表达。
“引导式对话”的应用
当孩子受挫时
年幼的孩子受挫时,还不会用语言说出情绪,只会用眼泪或攻击、退缩等行为来表现,所以在孩子闹情绪时,可以问:“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事吗?”“你现在觉得(情绪字眼)??,是吗?”当孩子较长,向父母倾诉时,父母可问:“这件事让你感觉如何?”“这件事有哪些表现好的地方?”“下次怎么做结果会更好?”
当孩子犯错时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原因,所以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需急着修正或责骂,最好的问话是:“可不可以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做呢?”“做了这件事心理感受如何?”“如果下次有困扰或感到不平时,你会怎么做?”
当孩子做决定时
孩子可从小培养选择与决定的能力,但需要父母一步一步引导:“为什么做这个选择?”“这决定有什么好处?”“这决定有什么可能的坏处?”“有什么调整或改变可以让这决定的结果更好?”“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价值观的建立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的建立。价值观的建立并非来自父母的说教或叨念,而是日常中的对话。如:每天的饭桌上、接孩子回家的路上,问孩子:“今天有什么值得分享的事?”一起看视频、出外旅游后,可问孩子:“有哪些印象深刻或让你感动的?”“感觉如何?为什么?”“学习到什么?”
人与人之间沟通成功的关键,不只在乎技巧,而是生命的修养,最需要的是对人耐心、开放、尊重与信任的态度。而“问好问题(开放式、启发性)”及“正向的响应”则是重要的技巧,一个好问题可以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可以像一面镜子让孩子反思、可以开启孩子不同角度的思考,而正向的响应则可为孩子带来自信。
当然,在对话的过程中,父母也可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期待,若双方都能坦诚的表达自己,亲子间必能因沟通零距离而享受亲密和谐的关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