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给我哭一声试试!”“赶紧走!走快点!”“你没长耳朵眼儿吗?”“我把你扔进河里,你信不信?”……
前天,我带着我们团队的小伙伴,去一座古城团建。在风景秀丽的江北水乡闲晃时,我的耳朵里不时飘来上面这些话语。正值暑假,到处都是带着孩子游玩的家长。孩子的吵吵闹闹哭哭叫叫,家长的大声训斥,各种声音混杂,好不热闹。
某个瞬间,我静静感受着眼前闪现的这一切。家长们对孩子呼来喝去时产生的语言能量,小孩子们没有被父母温柔相待的委屈情绪,我都感同身受。
我曾是一个在众人面前被呵斥得泪水涟涟的委屈孩子。我也可能会是一个因为能量不足、无法应对孩子而陷于抓狂的母亲。他们的影像,其实都是我的投影。
为什么在我们文化之中,亲子关系中的语言少了一份美好情感的流动?
01
不受欺负的脸长什么样?
情感作家亦舒最爱在小说里写,某某男士内心阳光、眉宇舒展,长着一张没有受过欺负的脸。我曾经无从想象,什么叫做“没受过欺负的脸”?
在我旅行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我真的见识了什么叫做“没有受过欺负的脸”——他们的笑容如同阳光,让你的眼睛都跟着亮了。
当我看到那些孩子是被父母如何对待时,就明白过来,那一脸阳光与从容,是从小被父母用温柔和耐心的语言,一天天舒心长大时,自然而然呈现的生命状态。
前段时间,我和朋友去北京798艺术区看展。当我们坐在一家咖啡馆里休息聊天时,一对跨国夫妇带着两个混血孩子,在旁边的桌子坐下来。妈妈是华人,先去排队。爸爸大约是英国人,一口地道伦敦音。
他去看完柜台里的冰淇淋口味,回来之后,非常认真地跟两个孩子说明:“冰淇淋有草莓味、香草味、巧克力味和抹茶味的,你们想选择什么口味的?”
女儿想想说,要草莓的。儿子说,要香草味的。
爸爸继续看着他们俩,逐一确认:“所以,你要草莓的,你要香草的,对吗?”
孩子们都点头后,爸爸才转身去柜台告诉自己的太太。
等妈妈拿着冰淇淋回来后,女孩很开心地开始吃。但是,小男孩有点失望,撅着嘴说:“这个香草味的颜色怎么是这样?不是我想要的那种。”
妈妈说:“哦,它跟你想象的不一样。不过你试试看,它的味道可能不错的。而且啊,你不觉得,这个颜色跟你今天戴的草帽颜色,恰好是一样的吗?”
小男孩对比了一下,果然是,就很开心地大口大口舔起了手中的冰淇淋。
我看着他们,从爸爸妈妈到孩子,四张没有受过欺负的脸。
我朋友说:“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我感觉得到,从爸爸让他们选口味开始,就对孩子的意愿充满尊重。”
我说:“是啊,他们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对其他大人使用什么语言,就对自己的孩子使用什么语言。大约他们请朋友吃饭,也会是这样认真跟朋友确认过才去点菜。绝不会因为他们是自己的孩子,而有丝毫懈怠。因为被尊重、被聆听,孩子就不要歇斯底里哭闹去表达自己的诉求。”
02
语言,传达美好的情感
而相同的场景里,我们也能很容易想象得到,没有耐心和温柔的对话,会是什么样的。
“给你们点什么就吃什么,别啰嗦。”
“自己选择,絮叨什么,还是男孩呢,你看姐姐都不哼唧。”
从前我以为,要从一名儿童长成灿烂开朗自信的成年人,或许需要在整体环境更加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浸润,才能有用。不过,当我自己在心灵修行多年后,我发现,不需要全部人都能温柔对待一个小孩,只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小能量场”就可以了——那就是ta的原生家庭,父母和主要照顾者所在的地方。
只要这一小群人,能够有意识为孩子提供一个“不欺负”、保有耐心和温柔,使用能传递美好情感的语言(包括口语、文字以及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就足以让孩子长出稳定的内在力量。
孩子最基础的需要就是,父母和主要照顾者,能对ta充满耐心和温柔的美好情感,并借助语言来有效传达出来,就足以帮助ta打下面对更大世界的自信开朗。
父母的美好语言,才是孩子愿意珍藏一生的礼物。
孩子骨子里的开朗,来源于原生家庭的父母和主要照顾者。如果这一群人,他们不仅懂得而且持续愿意练习,去为孩子做到——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孩子的成长品质就非常非常不一样了。
而如果每一对父母都愿意开始践行亲子关系中的美好语言,大的社会环境也会跟着改变。
03
对孩子负责任地说话
我跟你一样,我们都是在典型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典型中国小孩。很多“非爱”的语言,是沉淀在你我骨头里的,很多时候,那些话像是录在潜意识里的,张口就来。对这些无意识的部分,你感觉到了吗?
还没生孩子的时候,我也会担心——自己会不会积习难改,无觉知地也变成了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呢,对孩子随随便便吼出挫伤ta一生自信的话语?
幸好,当我准备成为母亲时,遇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让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便我自己没有在“温柔相待”的语言氛围中成长,我也可以透过自己后天的学习和练习,把我在身心灵和后现代叙事疗法的修行学习里学到的好东西,应用于自己的小家庭,应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