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年轻爸妈在谈小孩真难教,不顺着他的意,总是暴跳如雷,花招尽出,都不能听大人的。我很好奇,这应该是2、3岁左右的阶段的孩子才会这样,但这些爸妈的孩子,都已经上了幼儿园了,甚至有已经上了小学的,继续听下去,发现大事不妙。其中一个妈妈说:“叫他去吃饭了,要他先洗手,问他好不好?孩子总会回答「不要」,然后就讨价还价,让爸妈用湿纸巾擦一擦就好,如果我们再多一点坚持,孩子就会生气。”
大家很好奇,我会怎么做。我只有淡淡地回答:“为何这些例行公事,会有讨价还价的空间?我会坚持下去,小孩要生气就让他去生气。”另一个妈妈说:“我家的也是,叫他回家后先去把功课拿出来,他就先开电视或者玩玩具,他来跟爸妈要求,就十分钟就好,之后一定会乖乖地做功课,然后就是无穷无尽地玩到被骂才勉为其难地起身,但一个脸拗嘟嘟的,嘴里念叨着妈妈最讨厌。”
我有5点很重要的概念,要跟大家说:
1、事事都听孩子的,那不是民主,叫做放任
教养上,要倾听孩子的情绪和声音,这绝对没错。但并不是事事讨好孩子,每件事都问孩子要不要答应,你有没有发现,他总是10件事情里面,有9件事情要跟你唱反调,而且跟你说“不要”。我常跟很多爸妈说:不要总是问小孩要不要吃、要不要买、要不要去玩(有些时候爸妈直接决定好,特别是在孩子“灰”的时候,反而不会教出惯小孩。
2、大人请求孩子,让孩子考虑要不要听?大错特错!
“拜托!再多吃一口好不好?”“拜托!再多穿一件好不好?”“拜托!赶快起床好不好?”这些孩子本来就该做好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让孩子考虑(前提是让父母非常明白自己的决定是正确而且已经跟孩子沟通)。不敢让孩子自食其果的大人,最后一定是累死自己的。孩子也学不会独立,最后一定是大人自食其果。所以,当父母的一定要弄清楚,什么事一定要尊重孩子,什么事不要都让他们决定考虑。
3、孩子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出正确决定,所以需要听父母的。
孩子怎么可能事事都自己做决定?但不管那个年纪的孩子,都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想要模仿大人的独立,做所有的决定。例如,校外教学,孩子拖拖拉拉,时间的观念没有很成熟,觉得就算自己这样也很赶得及校车,让爸妈别啰嗦。这时爸妈就要直接教他:“你自己看一看联络簿,你自己想一想上次的经验,你说的是不对的。”反过来有一些家长,反而让孩子为所欲为,慢吞吞地迟到,耽误到大家的时间,孩子不但没有自觉,爸妈还要去跟老师求情道歉,一次又一次,孩子看在眼里,行为就更不会纠正了。所以,孩子再聪明,也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出正确的决定,必须要听父母的,这一点要想清楚。
4、很多孩子搞不清楚第一顺位,所以责任感很弱。
孩子上了学以后,都会有想要和必要的事情。例如“回家想要看电视”“还没吃饭就想要吃糖果饼干”“想要喝果汁不想喝水”。想要的事情总是比较舒服,人的本能就是想要做舒服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不能带着孩子分析,“必要的事,写作业、洗手、吃饭”的重要性,或没先做的后果,孩子怎么可能搞得懂这个顺序?当然顺着这个天性,一直先做他想做的事情,如何成长?这样一来,当然让你一直感觉到孩子的自我中心,这种没责任感的情形,当然是现在崩坏的教养所造成的。
5、其实是父母的态度,让孩子要不要听你的。
以前的人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点都没错。你定下了规矩,却不能有底线地执行,态度软弱,当然会被孩子骑在头上。
你想把孩子教成什么样,其实决定权,都在于你面对孩子这些例行小事时的态度别忘记了我曾经说过“不能坚持的教养,是一种隐形的溺爱!!!”
节假日在一些亲子场所,总会看到一些孩子通过生气、大哭、尖叫等情绪来逼父母就范。我常听到一句带情绪的话:“我再也不带你出来了!”从抓狂父母的口中说出来。可是,你下次会不会带他出来呢?如果带,那你岂不是坏了自己教养的原则?
的确,聪明的EQ教育方式是,如果孩子乱用情绪来制约父母,应该坚持“依照自己与孩子定下的家规来惩罚”,坚持“没有商量的余地,不是哭闹就有!”坚持“可以有情绪,但是要讲理”。
然而,很多家长的做法,很容易让孩子混淆,如“你不要哭,我就给你买玩具!”“这次不处罚,但下次不可以了!”但总有许多的最后一次。“你今天不哭,我就给你许多的糖。”怕孩子的情绪行为而先贿赂。这些充满没有一定规则的教养,容易让孩子变成小霸王,也是一种隐形的溺爱。
亲爱的家长们,跟物质上的溺爱比起来,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以为意的做法,所造成的心理层次的溺爱,将会让孩子变得依赖而无法独立,做事没有规则及标准。所以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教养,如果父母从小就事事对孩子不能坚持,弹性过大,那难保孩子逾距的行为不会越来越多,基础教育就受到动摇,因此“坚持”的身教,是非常重要的教养学问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