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之后,经常是在犯错误和纠正错误中成长的,而某些坏习惯坏毛病却终是纠正不过来,屡教不改,家长也束手无力。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家长应该注意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心态,让孩子自觉地纠正错误。
一、和孩子沟通,找出原因,是故意为之还是缺乏生活上的经验导致犯错。如果是前者,则要适当地批评;如果是后者,则要耐心地教导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帮助和引导孩子纠正错误。所以,找出原因很重要,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批评和指正。
二、批评要有理有据,重点在于引导纠正,不要聚焦在错误上,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能爆粗口。有些家长一急一生气,不由分说直接教训一顿,孩子这时候是抗拒的,心理层面并不接受这样的批评。批评不能带骂,尺度把握不好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而且这种记忆会伴随到孩子成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有限,不能像对成人一样“讲道理”,要运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方式去解释。
三、经过批评之后,要注意观察孩子接下来的行为和情绪。如果孩子接受了批评并且纠正了错误,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表现得更好;如果孩子被批评之后情绪低落,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思想,消除彼此的误会,只有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评了,才会自愿地去反省错误纠正错误。
四、适当合理的惩罚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奖励,而总是在一个问题上常犯错误,无法纠正,那么可以和孩子约法三章,一旦再次犯坏习惯就进行相应的惩罚。例如:剥夺半小时看动画的时间、到房间反省5分钟、自己洗衣服或者是帮助家长做家务等等。惩罚应注意尺度,不能是对身体造成伤害的体罚,不管大小。
五、给孩子改正和适应的时间,有些错误不是一下子就能纠正的。孩子处在一个成长的过程当中,各方面能力是不能和成人相提并论的,所以对于某些错误有时候不能要求孩子一步到位,慢慢的循序渐进去引导和纠正,只要孩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那就是好的,孩子也更有信心去改正。
六、有时候屡教不改只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家长应反省自己,是不是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孩子遵规蹈矩,表现良好家长视而不见,发现在犯错误的时候家长才能真正地留意自己,关心自己,因此犯错误成了吸引家长注意的方式。因此,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参与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