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不良综合征(social malajustment syndrom(SMAS)),凡是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无法适应,出现异常,轻者造成自我迷茫、困惑、苦闷、迷失、烦躁、失眠或日夜颠倒、不善于与人交往,难以融入新环境、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会无故叫喊,无耐心,做事急匆匆、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重者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甚至出现各种犯罪或自卑、自杀倾向。这种受环境改变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称谓“适应不良综合征”。
孩子对新环境适应不良—转换难,例如:换新学校,对新的环境很不适应,任课老师比较严格,授课风格与以前的老师也大不相同,因为对课堂内容难以消化,学习有点跟不上。因为学习状态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甚至还被罚站,因此有点自卑。又由于突然间身边没了朋友,一切都是陌生的,自己又自卑没有主动去交新朋友,下课总是没人跟他玩,他觉得很孤独。这属于典型的新环境适应不良。在小学阶段,儿童伙伴社会交往倾向日益突出,他们很注重朋友之间所共有的价值观,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和地位,尤其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当转入一所新学校,进入一个新集体,他还不能很快融入,不能被认可和接纳,由此他产生了被遗弃感,导致情绪困扰。人在被不良情绪困扰,同时又不知该如何疏解的时候,必然会将这种情绪泛化,出现逃避、不敢面对现有境遇的状况。
高校学生“适应不良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一类心理行为异常病症,有些含蓄、沉静、内向的新生,不善于与人交往,难以融入新环境。他们中严重的感到迷茫、困惑、苦闷,患上了“适应不良综合征”。心理落差也使他们苦闷。有的学生在中学时代是同学的偶像、有老师宠着。但进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非常普通,由此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担心自己会辜负父母、亲朋的期望,情绪焦虑,郁郁寡欢,开始出现偏执、焦虑的情绪。
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在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是否健康良好地发展。所谓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进行合理、客观、正确、理性的评价,看清自己的优点,也能了解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也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是改善青少年心理状况的根源,也是让他们建立自信心的关键所在。为了捍卫青少年的心理和谐,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做到“知己知彼”是关键所在。所谓“知己”,即自知之明,能够具有自我意识,对自己有着全面且客观的评价。而“知彼”,是对客观世界,也就是学习、交往等对象的正确认识,一种合理辩证的观念和态度。所以,如果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人都能努力做到“知己知彼”,和谐的花朵就会盛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