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班上学习成绩属中等偏下。小兵从小父母离异,与外婆一起生活。父亲由于自身经济情况较差,很少给予小兵照顾。母亲再婚后,曾接小兵和继父一起生活,但继父要求较为严格,曾因为小兵犯错而责罚他,以致小兵对继父一直耿耿于怀,再不愿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之后一直与外婆生活。
小兵在小学时,各科成绩都很优秀。进入初中以后,学习开始有点吃力,在一次期中考试没考好之后,小兵就觉得心里特别烦躁,经常说头痛、难受,不想上学。初二上学期开学后,班级里一个同学告诉他打游戏很好玩,他从此迷恋上了打游戏,以至于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上课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老师针对他的表现,多次批评教育他。但是由于没有父母关心和管教,他不愿听课,不愿记笔记,拿起课本就烦,学习成绩下降很快,而成绩越下降就越不愿学习。
这是一个学生因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引起成绩下降,并最后导致厌学的事例。小兵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既有家庭关心和教育的不足,也有自身的因素。缺乏家庭教育导致小兵性格较为内向,个性自卑、孤僻、不合群,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缺乏社会支持。而小兵渴望取得好成绩,对自己期望很高,但是初中的学习内容比小学深奥,学习方法也会不一样,由于缺乏家长指导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小兵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反而逐渐下滑,导致他学习动力不足、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小亮的妈妈最近一直很苦恼,自己的儿子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就心情烦躁,一拿起书本,就哈欠不断,写作业时也磨磨蹭蹭。妈妈让小亮复习功课,他就冲妈妈说一句:“没什么好看的。”妈妈追问了半天,小亮才冒出一句:“学习真没意思,真累!”妈妈很是焦虑,找到了班主任,班主任直截了当地告诉妈妈,小亮现在十分厌学,班主任也正要找家长联系呢!
小亮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长时间的厌学,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个沉重的负担,从而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也使家长非常苦恼。造成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主观上看,或是因为学习中经常遇到挫折造成的。如考试失利、排名落后、努力难以取得成就,从而感到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产生厌烦的心理。或是因为个体的懒惰、不思进取造成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学习者要经过“苦海”的磨炼。由于懒惰、不思进取,学习处处遇到困难,就自然讨厌学习了。
客观上看,有的教材内容的陈旧、单调、枯燥也会引起学生的厌学。
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62%的学生由于对课本上所选课文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是对其难以理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教育者往往也是厌学的一个直接原因,教育方式的不当或不尊重学生,往往也会造成其厌学心理。
曾有一位大学生回忆说:“我曾经非常喜欢历史,但到了高中后,历史课只是一种模式,即学生先看,看完后老师讲重点,剩下时间去背,再然后是考试,慢慢地我就讨厌历史这门课了。”厌学的原因主要是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学习进人高能状态。在浓厚兴趣推动下的学习活动,一旦成功,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需要,青少年将会采取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那么,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克服厌学心理呢?
1.树立正确的进步观
很多学生有一个错误的进步观:分数、名次进步了才是进步,所以学习的目的成了追求分数。即使知识学得不扎实,只要考试成绩还过得去,就沾沾自喜。相反,即使自己努力了,也学到知识,培养了一些能力,但由于这次考试的试题,恰好大部分出在自己掌握的知识范围之外,导致分数不太理想,而垂头丧气,丧失信心,甚至从此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
这都是错误的进步观惹的祸。
正确的进步观应该是:今天,我们学会了一条成语,是一种进步;记住了一个单词,是一种进步;学会了一道数学题,是一种进步……那么,只要在学习,我们天天都在进步,时时都在进步。这才是正确的进步观。
厌学情绪,很多情况下就是由错误的进步观引起的。一旦树立了正确的进步观,学生就会时时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也享受着进步的喜悦。慢慢地,厌学情绪就可以克服。
2.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
设置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刚开始目标不要过高,过高的目标容易使自己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往往欲速则不达;目标太低则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目标要明确为中等难度,可以近期达到。
3.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对头,事半功倍。”
这些名言俗语都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
4.进行正确的归因
每个人对自己成就情境的归因不同,就会引起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不同。合理的归因可以提高自信与坚持性,而错误的归因会增加自卑和自弃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如果我们在考试中没有取得好成绩,这并不能说明自己不如别人,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高估了学习中的困难,低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
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课程的难度。要相信自己,课程也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难,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